第七章 艺术鉴赏与批评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不仅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还应当包括艺术鉴赏这一环节。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创作和鉴赏的关系犹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1同样,可以说,没有艺术创作,就不可能有艺术鉴赏;没有艺术鉴赏,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过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系统。因此,在探讨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之后,研究艺术鉴赏的相关问题是本章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艺术接受过程中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的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鉴赏是一种最主要的接受方式,也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在所有艺术活动中,与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相比,艺术鉴赏不仅参与人数最多,而且也最具大众性、群众性,因此,在阐明了艺术鉴赏的概念内涵后,我们接下来应该探讨的则是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问题。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
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
艺术鉴赏是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接受者某些形象的记忆,激发其情感的波澜,调动其审美想象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对于艺术作品,我们接触的方式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两种行为方式。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当他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接触到艺术作品后,通常会出现以下四种结果:
(1)没懂。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接触者艺术修养、文化修养不够或心态不好,艺术鉴赏过程十分草率,没有获得精神满足。
对此,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2他还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3这都是强调一个人的艺术修养问题。
(2)误解。
由于艺术观念的差异,对艺术作品的内容无法作出正确地理解,从而也无法获得审美愉悦。
如唐人王维把雪和芭蕉并置于同一画面中,后有人就提出,“雪里芭蕉失寒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
同上第125页。
1
暑”。 认为雪、芭蕉二者并非同时之物,岂能放在同一画面中。
再如1874年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图7-1)首次与大众见面,指责者的语言很强烈:“这幅画是用粉刷水槽花岗岩壁的方法得到的??啪!啪!三两下就完了!真是前所未见,令人厌恶。”
还有人说,“毛坯的糊墙壁纸还要比这幅海景更完整呢。”4“印象派”之所以受到种种批评,正是因为此前古典风格的绘画已成为人们习惯欣赏的对象,人们也总是按照这种心理定势来欣赏那种面面俱到、表现精致的风景画,一旦画作打破了传统,当然会受到指责。
(3)别解。将艺术作品当作特殊的社会文献,从中寻找历史、民俗、用语等审美信息。
如南宋画家马远《西园雅集图》(图7-2)描绘文人雅士集会赋诗情景,画面中的文人,有的小手指甲留得比较长,西方一位学者就点评说,“有些文人为了表明自己同体力劳动是多么无缘,竟让小手指上的指甲长得老长老长。”5
再如英国博物馆收藏了一幅宋代绢画(图7-3),画面描绘了老子、孔子和佛祖释迦牟尼三人形象,老子正躬身向佛祖施礼,而年幼的佛祖却被抱在孔子的怀中,有人说,这幅画反映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合流倾向。
4
5
西尔维·帕坦:《印象??印象主义》第13页,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老安 译:《龙的故乡·中华帝国》第30页,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监护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
(4)审美享受。主客体融合无间,接受者沉浸在艺术世界中,整个心灵处于自由和谐的兴奋状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形容一个人阅读小说、看电影或听音乐,到了“如醉如痴”的境地。这种“如痴如醉”的境地,才是真正的艺术鉴赏。
2、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从表面上看,艺术鉴赏似乎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任何一个欣赏者,他的头脑决不会空白一片,在接触艺术作品后,总是会借助自身的人生经验、艺术素养和艺术作品进行对话与交流,对艺术作品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完成艺术鉴赏活动。
如对于《红炉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图7-4),鲁迅先生曾经说:民国时期的读者看《红楼梦》,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6
鲁迅先生又说,“读者所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 正是由于在鉴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于作品形象的再创造,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所以,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英国学者科林伍德也说,“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7
不仅欣赏者的头脑不是一面镜子、一张白纸或一台复印机,即便是艺术作品本身,由于艺术语言的含蓄,艺术意蕴的多义朦胧等,同样存在着无数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等对艺术语言进行填空、补充、扩大和改造,理解艺术作品的象征、隐喻意义,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造性。
6
7
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鲁迅全集》第5卷。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第14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在创造活动,必然对鉴赏主体提出了相应的条件与要求,需要鉴赏主体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鉴赏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在人生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培养和提高的。
首先,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多看绘画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的多了,也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尤其是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的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德国美学家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8刘勰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9。弹过成千上百的乐曲,才能懂得声律;看过成千上百的利剑,才能识得宝器。艺术鉴赏规律的获得离不开实践经验,因此,艺术鉴赏力只有在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
其次,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丰子恺在《艺术修养基础》中专门论述了不同艺术门类有不同的鉴赏方法。由于各门艺术的艺术语言、艺术特征和美学特性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鉴赏方法。比如,对于绘画的鉴赏应当特别注重第一印象,对于建筑则需要伴以运动感觉,对于工艺美术品的鉴赏还需要触觉等。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如果不了解中国哲学、诗歌、书法等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对中国画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同样,如果对西方历史、文化一无所知,也无法真正领略和鉴赏西方绘画作品。
每个人的艺术修养既是个人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直接受益于文化修养的广博精深。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他的艺术鉴赏力也会有相当的水平。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者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反之,鉴赏者在生活经历中从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内容,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难以接受。
89
爱克曼(德):《歌德谈话录》第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