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6:53: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思是领会不透的,必须“在想象中张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

11

才能真正感受和领略它的深邃意境。

由于想象在艺术鉴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和发挥想象力,成

为提高艺术鉴赏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越丰富,艺术素养越好,文化层次愈高,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就愈强烈。因此,鉴赏者都应当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鉴赏力。

5.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情”,在艺术鉴赏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形。 列宾看到《庞贝城的末日》,感动得哭泣起来,他认为使他尤其感动的是那幅画“辉煌的技巧”。

高尔基在意大利看到一个雕像,它那“线条的和谐和清晰”使他感动得流下泪来。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情感又与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密不可分。情感会激发联想和想象,而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强化和深化情感,从而使艺术鉴赏中的情感体验更加强烈深沉。

6.理解

理解是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寓意和深刻的意蕴,并且常常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因此,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一部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题材、主题、情节、场面、形象等许多内容,有的艺术作品还需要鉴赏者了解它的背景、典故、象征意义等。因为艺术家创作作品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总会有一定的目的性,他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为什么如此塑造艺术形象,都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如西方绘画多喜欢取材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圣经》故事,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不可能对作品内容有深入地了解。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11

叶圣陶、夏丐尊:《阅读与写作》,转引自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239页,北京大学1994年版。

9

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只有理解了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才能真正实现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去把握作品的内容,而且可以领会这些艺术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

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如前所云,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而言,中国传统艺术常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西方艺术作品则常常追求一种“寓意”、“意蕴”或“哲理”。显然,对此只有充分调动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才能真正领会和感悟到作品中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艺术意蕴。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于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与通常的逻辑思维不同,往往表现为一种似乎不假思索的直觉和哲理的顿悟。

以上我们对艺术审美心理的基本因素——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分别作了介绍和分析,但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艺术鉴赏心理其实是完整统一的过程,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各个心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复杂作用的结果,最终形成一种动态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审美心理过程,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当我们看一幅画,听一首乐曲时,几乎是不假思索,立刻就会感到它美与不美,这种直观的感受,就是审美直觉。所谓审美直觉,又被称为直觉反应,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审美直觉是整个艺术鉴赏活动的开始。

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对于欣赏对象,欣赏者必须是直接接触,亲身感受,而并非是他人接触欣赏后的转述。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曾经说,“我们一睁眼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我们马上见出美,认出秀雅与和谐。我们一看到一些行动,觉察到一些情感,我们内在的眼睛也就马上辨出美好的、形状完善的和可欣赏的。”12

12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95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

这里的“一睁开眼睛去看”、“一张开耳朵去听”和“马上见出美”,就是对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活动的生动表述。

如李商隐的一些诗歌,比较晦涩难懂,但是,即便不明其义,我们也仍然会觉得他的诗句很美,读来令人沉醉。梁启超就曾经这样说,“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13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其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13

转引自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249页,北京大学1994年版。

11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诵读李商隐的这几首朦胧含蓄的诗歌,虽然一时不明其义,却令人刹那间就获得了美感的享受,这就是审美直觉的直接性和直观性。

此外,审美直觉还具有新鲜性和敏锐性的特点。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当人们初次接触时,最具有新鲜感和刺激感,一旦接触久了,人的感觉就会迟钝和麻木。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一切艺术鉴赏中,欣赏者必须积极利用新鲜事物所带来的感受,敏锐地发现其中突出的审美特色。

如吴昌硕在30多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画家任伯年,想向他求教学画画。于是,任伯年要求他画一幅画给他看看。吴昌硕就随手画了一幅牡丹。任伯年看他落笔不凡,牡丹画得也是格调高雅,不仅拍案叫绝,说,“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昌硕以为他在开玩笑,任伯年接着又说,“即使从你现在的笔墨工夫看,已经胜过我了。”

在审美直觉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和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在审美活动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苏轼评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认为从王维的诗歌中能够看到如画的意境,从王维的绘画中则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情调;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欣赏音乐等听觉艺术,却令人仿佛看见了可视的艺术形象,《礼记·乐记》中就记载悦耳的歌声好像一串又圆满又光润的珠子,使人产生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

欣赏绘画等视觉艺术时,人们则可以有触觉、听觉感受,费尔巴哈就曾说:“画家也是音乐家,因为,他不仅描绘出可见对象物给他的眼睛所造成的印象,而且,也听到牧人在吹奏,听到泉水在流,听到树叶在颤动。”

可见,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通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就像最早提出“通感”的学者钱钟书所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口、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14

至于通感产生的原因,学界目前还有争议,但是鉴赏中的通感可以极大地丰

富和深化审美感受却是普遍公认的。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活动,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如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让他去看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既看不懂,也听不懂,因此,也无法感受到作品之

14

钱钟书:《通感》,载《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12

搜索更多关于: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 图文 的文档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cyy1sgcd5uqa87qs4o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