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 一种微粒 。但也有许多物质是由 原子 或 离子 等微粒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1) 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隙。
4.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大,而液体和固体中分子间的间隙较小。
5.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中的现象。
扩散现象证明了:一是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二是 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
闻到花香是香味分子扩散造成的,可证明分子在热运动,但飞舞的雪花、飘扬的灰尘、掉落的树叶等都是物体,它们本身不是分子,因而这些现象都不是扩散现象,都不能证明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的条件: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在运动。 扩散的快慢:分子空隙大小,分子热运动程度(温度)。
8.观察较大物质分子的器材是 扫描电子显微镜 ,观察细胞的仪是 普通光学显微镜 。
9.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态水中的要 大 。但绝大多数物质的固态比液态空隙要小。
10.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11.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一长段时间后,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扩散现象,它既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也说明了固体分子也在热运动。
12.物体难以被压缩说明了分子间存在斥力,物体难对被拉断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其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距离增加时斥力和引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多,故表现出很强的引力;当距离减小时斥和引力同时增加,但斥力增加得多,故表现出很强的斥力。
13.两个铅柱被粘合在一起很难被拉开,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第2节 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 物质 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质量 。
2、砝码生锈质量增大,测量值会偏小。 砝码磨损质量减小,测量值会偏大。 游码未归零就调平,测量值会偏大。
3、天平在月球上可以正常使用,在太空里失重条件下无法使用。
第3节 物质的密度
一、密度的概念
5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 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计算公式:密度?质量 ??m(ρ与m、V无关),可变形为m??V和V?m V体积?公式中ρ表示 密度 ,m表示 质量 ,V表示 体积 。
▲ 对公式的理解
①同种物质ρ一定,m与V成正比。即:当ρ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②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或密度越小,体积越大)。 ③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也越大)。 3.密度的单位。
3
国际主单位是 千克/米 , 单位换算:
4.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 特性 ,跟该物质的质量 、体积 、 形状 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只要温度(及压强等)不变,其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但要注意气体的密度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如一钢瓶氧气(内全为气态)用去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一半。(因为当钢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时,其体积不变)
二、常见物质的密度表
1.密度表中,除水蒸气外,其他气体都是在0℃、1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定的数值。
2.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一般地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气体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三、密度知识的应用
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 V物-V实 。
四、测定密度的实验过程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1)小石块密度的测量。
①调节天平平衡,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
②选择合适量筒,将小石块用细线绑住,往量筒倒人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V1,然后小心将小石块浸入量筒中的水中(全部浸没),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2; ③计算ρ石=
m
V2?V1
(2)盐水密度的测量。
①先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 ③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4)计算ρ盐水=
m1?m2。 V注:如果不注意实验步骤,则很容易出现偏大或偏小的结果。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6
1.热传递规律:热能(也称热量或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温度相关时结束。
2.热量:一个物体吸收的那部分热能或放出的那部分热能,叫热量。即一个物体热能的改变量,就是热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1KJ=1000J
3. 公式:C=Q/mΔt
4.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物质,温度每升高(或下降)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符号:C,单位:焦/千克·℃。
5.水是自然界中比热最大的常见物质。所以一般用水作冷却剂。
6.比热越大,升温降温越慢;比热越小,升温降温越快。所以内陆的温差比沿海要大。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1.熔化是物质由 固态 变成 液态 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凝固 。
2. 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 叫做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 叫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 有无有熔点 。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 吸收 热量。 3.左图为 晶体 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 吸热升温 阶段,状态为固态;BC段表示晶体 熔化 阶段,此阶段虽然吸热,但温度基本 不变 ,状态为固液共存,此时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 熔点 ;CD段表示 液 态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液态。B点时为固态,C点是为液态。
右图为 非晶体 的熔化图象,吸收热量且温度不断 升高 ,直至全部变为 液态 。
注:通常情况下,加热的时间长短代表吸收的热能多少。加热时间越长,代表物质吸收的热能越多。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一晶体的 熔点 和 凝固点 是相同的。 5.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 保持不变 ,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 改变(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凝固时温度不断下降) 。
6.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只吸热不升温(温度保持不变)。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时吸放热不降温(温度保持不变)。
7.萘的熔点是 80℃ ,硫代硫酸钠(海波)的熔点是 48℃ ,冰的熔点是 0℃ 。
8.在寒冷的地方,如北极、南极等地的气温通常在-40℃以下,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中的原因是: 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低,不易凝固 。
9.说出几种晶体及非晶体:晶体 冰 、 海波(硫代硫酸钠) 、 明矾 、 石膏 、 各种金属 等。 非晶体 松香 、 玻璃 、 塑料 、 橡胶 、 蜂蜡 等。 10.如图: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图像的AB、BC、CD、DE、EF、FG段中。晶体处于固态的是 AB和FG 段,处于液态的是 CD和DE 段,处于固液共存的是 BC和EF 段;温度升高的是 AB和CD 段,温度降低的是 DE和FG 段,温度不变的是 BC和EF 段,吸热的是 AB、BC、CD 段,放热的是 DE、EF、FG 段。 11.物质熔化规律可简单归纳为下表: 熔 化 规 律
7
晶体 晶体有一定熔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非晶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非晶体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第6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是物质由 液态 变为 气态 的过程。 液体汽化时要 吸热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蒸发 和 沸
腾 。
蒸发是: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蒸发是在液体 表面 进行的,沸腾是在 液体表面和内部 同时进行的。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不同点:
蒸发 沸腾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条件 部位 温度变化 吸热,液体和环境温度下降 吸热,液体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 大气压 任何温度 表面 沸点 表面和内部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从外界吸热 。 蒸发的实质是液体表面的分子扩散而离开液体的过程,沸腾的实质则是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分子扩散离
开液体的过程。
2.影响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温度 、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另外还
有 液体性质(液体种类) 。 3.蒸发时,液体的温度 降低 ,周围环境的温度 降低 。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 先下降后上升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了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4.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 吸收热量 ,温度 上升 ,但 不沸腾 ;达到沸点时,液体 吸收热量 ,温度 不变 。这时,若停止加热则沸腾立即 停止 。
即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持续吸热。
5.人能利用 汗液 的蒸发来调控体温,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保持在 36.2℃~37.2℃ 之间。正常体温是体内 产热 和 散热 维持相对平衡的结果。医生给发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 下降 ,这是利用了 酒精蒸发吸热 。但狗则没有 汗腺 ,不能通过汗液蒸发来达到散热而降温的效果。
6.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 升高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
点是 100℃ 。
7.在水沸腾实验中,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只有98摄氏度的原因是: 液面上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在
沸腾前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 逐渐变小 ;在沸腾时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 逐渐变大 。
8.沸点低的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冷冻疗法就是利用 汽化吸热 的特性,让其在常温下迅速 降温 ,而暂时失去痛感。 若两种不同沸点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当温度升高时,沸点 低 的
8
先汽化,如A物质沸点为-78℃,B物质沸点为-40℃,当混合物温度从-80℃逐渐升高时,则 A 先汽化。反之,当降温时,沸点 高 的先液化。 9.液化是物质从 气态 变为 液态 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 放出大量的热 ,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严重得多。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 液化 成的小水珠。
10.要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降温(降低温度) 、 加压(压缩体积) 。
11.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等都是利用了 常温下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之成为液体而储存起来的。 12.大量实验表明, 所有 (填“所有”或“部分”)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13.热管的原理是在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第7节 升华和凝华
1.升华是物质从 固态 直接变成 气态 的过程。凝华是升华的 逆 过程。升华需要 吸 热,凝华会 放 热。
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 升华 的结果;严寒的冬季,北方地区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 凝华 的结果。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 升华 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 凝华 ,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2.解释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依次是:液化 ,液化 ,凝华 ,液化 ,液化 ,凝华 。 3.试试看: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熔化、吸热 ;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液化、放热 ;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汽化(蒸发)、吸热 ; 4)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升华、吸热 ; 5)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凝华、放热 ;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表面结冰花: 凝华、放热 ;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升华、吸热 ;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凝固、放热 ;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液化、放热 ; 10)冬季人讲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 液化、放热 。
4.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解释这些现象: 答: 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 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
棒冰上就会“冒烟”: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棒冰凝华而成 ;
茶杯外壁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冷的杯子)液化而成 。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 。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无新分子的产生。 (1)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化学变化 。如钢铁生锈(铁锈是三氧化二铁)、无色的氢氧化钠和黄色的氯化铁反应生成约褐色氢氧化铁、食物霉变等。 2.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物理变化。
3.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化学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物理性质 。
4.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酸碱性、可燃性、腐蚀性、还原性、氧化性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