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
第二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和稍纵即逝。
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干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思索的结果是明确的,他不甘心虚度此生:“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的感慨,引人深思。
1 / 16
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溜去、挪移、旋转、凝然、空虚、叹息、徘徊、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2 / 16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出课题。
3 / 16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匆匆》,板书课题《匆匆》。课题解读:“匆匆”意思是十分急忙的样子;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 2.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朱自清的图片及简介: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读写字词,及难以理解的句子。 教师指导学生读写下列生字: 藏 挪 徘 徊 蒸 裸 教师指导学生读写下列字词: 空虚、涔涔、潸潸、挪移、旋转、痕迹、赤裸裸 (2)听课文朗读,想一想,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了什么?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空虚、涔涔、潸潸、挪移、旋转、痕迹、赤裸裸。 4 /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