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解词义。 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挪移:挪动;移动。 课件出示多音字:尽、转、禁。 4.感悟文章内容。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最深的句子,在已读懂的句子旁边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先作上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下节课讨论。 5 / 16 四、回顾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无奈,他惋惜,他感慨,他焦灼,甚至还有点痛苦。而这些感受都是我们通过文字体会来的,正因为作者善于观察,才写了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五、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搜集朱自清的其他介绍及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描写细致、多用比喻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描写细致、多用比喻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6 / 16
复习词语:空虚、涔涔、潸潸、挪移、旋转、痕迹、赤裸裸。 二、课文学习。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共分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指导学生略读全文,分出课文的几部分。课件出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时间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地逝去,令人感慨。 第三部分(第5段):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2.学习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自然现象?师引导学生从分号考虑。 指生回答:排比。 师问: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引导学生纵观全文考虑,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燕子、杨柳、桃花都是用“再”来形容,而时间可以用“再”形容吗?能说时间可以再回来吗?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7 / 16
师小结: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匆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但作者并没有在文章开头就写时间怎样快,而是写燕子去了又回,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作者这样写,意在与下文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 (2)课件出示问题:在第一段中,作者问了几个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真的在问吗? 学生齐答:不是。 师小结:这一连串的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3.学习第二部分。 (1)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日子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 指生回答出书中的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和“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②课件出示:“确乎”的意思是的确,“空虚”的意思是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8 /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