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误认为同一:这是指语言的使用忽视了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别中各个分子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把它们视为同一,混为一谈。
4、估计极端化:这是指语言的使用者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排斥中间层次的极端语言。好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能两者择其一,不能有中间的事物。
5、语言与实际混淆:指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符号本身,或只在语言领域里去推定其含义。 6、 推论与事实相乱: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经常根据符号推论出事实,虽然大多比较准确,但也有推论与事实不符的,从而造成了推论与事实的混淆。
第四节 非语言符号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点:①连贯性② 相似性③通义性④协同性⑤即时性⑥真实性
二、非语言符号的作用:①补充作用②替代作用③强调作用④否定作用⑤重复作用⑥调节作用 三、非语言符号的类型: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模行为,空间与距离。
第六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一、媒介的概念
1.对媒介的不同解释:“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
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2.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区别
(1)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而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2)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一种传播形式可以动用不同的媒介,而一种媒介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形式。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3)传播媒介有异于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
二、媒介的构成要素:物体、符号和信息。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①实体性②中介性③负载性④还原性⑤扩张性
四、媒介分析的标准
1.时空偏倚:时空偏倚的分析尺度,是受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的启发而提出来的。任何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物质实体,因此也必然会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并显示出自身独特的性质。书籍、杂志、报纸、照片、石碑等,都是占有空间的媒介;广播、电话、对讲机、无线通讯等,都是时间性的媒介;面对面交谈、面向公众演讲、电影、电视、电脑等,则是时空兼具的媒介。空间性媒介是以负载有序的线型的文字符号为主,因而较适宜用来传播高深的观念、复杂的思想、琐碎的情报和严谨的材料,也适合用于传播篇幅长的、准备作为证信的或不紧急的信息资料。时间性媒介是以负载有规律的诉诸听觉器官的声音符号为主,因此较适合用来传播悦耳的音乐、紧急的事情和短促的、无需留存或不准备作为证信的信息,也适合用来表述“弦外之音”和进行情感暗示。而时空性媒介则兼有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的优点和弱点,其受众较消极被动,无法控制传播内容或速度,但传播时时空共进、声形并茂、形神兼备是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不具备的。2.参与程度 3.传播速度 4.保存时间5.媒介威望 6.传播过程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传播媒介经历了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互动媒介的发展过程。
17
一、书写媒介:人工制作的书写媒介(如简、牍、简策、帛书、帛卷、纸等,以及书写工具笔、墨、
砚、刀等)经历了由重到轻、由粗到细、由硬到软的演变。
①书写媒介笨重粗拙,使用时多取之自然,顺乎自然;②单位面积上的符号负载量和信息蕴含量很少;③书写媒介又是很个性化的东西,从书写工具的使用,到符号的编制、信息的表达,都反映了传播者的个人特点;④创造性,即写了文字的媒体总是既有别于他人的,又有别于自己以前的;⑤这样的媒介只能是单一的,而非机械的批量生产。
二、印刷媒介:所谓印刷媒介,就是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
我国印刷媒介起源于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的印章媒介和公元三世纪的拓印媒介。敦煌发现的标明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标明印刷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明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富商华燧用铜活字印成《宋诸臣奏议》50册。这是我国现今保存的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本。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我国出现了用木刻活字排印的《邸报》,首开我国报纸印刷业的先河。1833年,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纽约太阳报》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成熟的大众传播时代。
①它借助机器设备可以迅速大量地印制生产;②它容纳的信息多、内容广;③读者可以自由地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④它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⑤它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报纸、杂志、书籍也在日益向“小众化”的方向发展;⑥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较强。其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三、广播媒介:广播媒介不只是指接收媒介(收音机),还应包括录编设备(录音机、编辑机、合成机等)和传送媒介(讯号发射机、发射天线等),正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合理分工才共同构成了广播媒介。广播媒介的特点为:①它可以真实而逼真地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的声音可以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的声音传播; ②传播信息迅速及时,有时与事件的发生几乎同步;③传播范围广阔无限,无远不及,无处不在。④声音传播一听就懂,易于沟通,适应了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⑤广播媒介既声情并茂、亲切感人,具有伴侣性。
四、影视媒介
电影源于中国古老的灯影戏。电影传播通常要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露天放映须在晚上),传播范围也有限,而电视传播则不受时间、空间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传播范围非常广阔。但是,影视媒介也有许多共同特点:①画面传播,一看即懂。②声像并茂,视听兼容。③形象生动,优美感人。
五、互动媒介:网络媒介特点:①高度的综合性②充分的交互性③方便性和快捷性
第三节 媒介理论述评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1、英尼斯简介: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Adamslnni8,1894—1952)是一位经济历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是麦克鲁汉的老师。著述有:《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倚》(1951)、《变化中的时间概念》(1952)。
2、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麦: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50年代初,英尼斯发表了《帝国与传播》(1950)和《传播的偏倚》(1951),专门分析媒介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讨论传播媒介的偏倚性(bias)问题。他认为要了解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控制知识、垄断文化的实质,必先认识媒介的时间偏倚(timebias)和空间偏倚(spacebias)的特性。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
18
英尼斯认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它存在于具有丰富的口语传统的社会或具有复杂的、仅为少数特权分子所掌握的书写技术的社会之中,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偏倚时间的媒介虽可长久保存,但却难以远送,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例如,使用粘土和石头媒介的权力中心就只能在小区域内行使权力,而无法对广阔无垠的领土进行有效管理。
偏倚空间的媒介虽不利于长久保存,但便于运送,可用于远距离管理,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例如,文字传播和公路系统,就在较长时间内帮助罗马人维持了罗马这一大陆帝国的统治;印刷媒介的兴起,则摧毁了教会对传播的垄断,引发了宗教革命、文艺复兴和教育普及。
英尼斯还分析了媒介的时间偏倚性和空间偏倚性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他指出,权力中心要想确保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过分倾向于使用偏倚时间的媒介已不合时宜,只有发展使这两种偏倚性平衡的机制,才能使社会稳定,只强调一种偏倚性,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媒介的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的平衡,使之取长补短、互动互助。
二、麦克鲁汉的媒介决定论
1、麦克鲁汉简介:马歇尔·麦克鲁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批评家,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论著:《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1962)、《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媒介即是讯息》(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摩、是逆风》(1967)等书。
2、主要理论观点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在麦克鲁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觉器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与社会。麦克鲁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觉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麦克鲁汉认为,这种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使人类对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但与此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只重视视觉也会产生情感的分离,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不过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电视不仅扩张了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由于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展了人类的触觉,因此,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
麦克鲁汉的“媒体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2)媒介就是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鲁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又是他的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这是麦克鲁汉对传播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而媒介传播内容反倒无关紧要。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鲁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内。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开创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3)媒介之热性与冷性
19
“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鲁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划分“冷”、“热”媒介的依据是媒体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以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在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所谓“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的一类传播媒介。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如照片、拼音文字、印刷品、收音机、无声电影。
所谓“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则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低清晰度抑退的一类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信息量少而模糊),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动员多种感觉器官的配合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如卡通画、有声电影、象形文字、手稿、电话、电视、口语。
在麦氏看来,热媒介作为高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多,明确度和完备度较高,因而要求接受者补充的信息少,参与的程度低,无需发挥想象力和进行再创造。冷媒介作为低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少,明确度和完备度较低,因而需要接受者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努力填补媒介在传播中留下的许多空白和“回旋余地”。
麦克鲁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如有声电影(冷)和无声电影(热)。冷热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使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三、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媒介理论集中反映在他于1985年出版的《空间感的失落》一书中。 1、理论基础。梅罗维茨著作,依据两个理论基础,一个是以英尼斯和麦克鲁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家(指一批把媒介及其变化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影响看作比特定的传播内容更重要的传播学者)的理论;另一个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情境决定人们行为的合适性的)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对在短暂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制造印象以及别人根据自己的印象做出反应过程的研究。戈夫曼把人际交往比作演戏,把“场所”(社会)比作剧场,社会成员则在这里按照社会剧本的需要扮演角色,以取得别人的赞许,而演出又受到十分警觉的观众的鉴定。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作戏,小心翼翼地表现自己,以把握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印象,从而使自身形象能最好地为自己欲达到的目的服务。戈夫曼认为,一场演出要包括三种人:演员、观众和观察者。演员或集体表演,或演独角戏。他们使用“道具”,对照“剧本”,登上“舞台”,并活动于“前台”和“幕后”之间。戈夫曼把专门为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所做的动作称为前台行为,而将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能看到的暴露演员真实感情的动作称之为幕后行为。
2、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
①应该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指出,戈夫曼只是分析了人际交流中“场所”不同、“话语”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亦不同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揭示出“场所”对交流情境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真正原因。他认为,地点场所对情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允许某些人听到和看到正在其间发生的交流活动,而不让其他人听到和看到这些传播活动。这就是说,由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比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场所重要,而在确定信息环境与物质场所的界限时,接触信息的机会则是判断和辨别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梅罗维茨认为情境就是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的两种情形。
②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他认为,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而不同情境的重叠或混淆则会引起行为的错乱,因此,真正不同的行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一旦重叠或混淆,社会角色就会随之变化,面对混乱的角色特点,人们会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梅罗维茨不同意“拟剧论”者的情境静态观,认为,情境是动态的和可变的。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是一个可变因素。制约此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决定和社会对媒介的运用情况。就是通过人们在传播活动中努力使特定的行为与特定的动态的情境保持一致,从而前后一贯地演好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