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材料:钟表、塑料瓶去底并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铁架台、量筒 实验过程:
1、在塑料瓶内装上300毫升水,倒立在铁架台上,让水一滴一滴地滴进下面的量筒中。
2、注意观察滴同样多的水分别用了多少时间(或相同时间滴漏的水量,作好标记)。然后推测滴完所有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3、不看钟表,根据量筒上的标记来计时
结论:只要瓶中水量相同、高度相同,每一次滴漏的时间刻度基本上是一样的。滴漏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实验名称:摆的实验(第三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摆速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秒表 实验过程: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摆长一样、轻重不一样的两个摆;B、摆长不一样,轻重一样的两个摆)
2、将两种摆都拉到同样高度(拉平拉直)自然落下,数一数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重复几次。
结论:摆动的速度与摆锤重量无关,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实验名称: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第三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在摆线长度一样时,摆锤的重心离支点越近,摆动的速度就越快。
实验材料:铁架台、20厘米长的木条、30厘米长的木条(系上长度一样的线)、图钉、金属圆片、秒表 实验过程:
1、预测20厘米、30厘米长的木条哪个摆动得快,然后实验测量(至少3次)比较一下。
2、引导学生根据重心位置分析原因。
3、在30厘米长的木条的不同位置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量出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4、比较分析原因。
结论:摆线长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心位置,可以改变摆动的速度。 实验名称:极昼极夜的模拟实验(第四单元第8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极昼极夜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电筒 实验过程:
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特点(地轴是倾斜的)。 2、用电筒在一定距离固定照射到地球仪的南北回归线上。
3、转动地球仪,观察南极和北极是否存在长期照不到或长期能照到的情况。 4、引导学生分析成因。
结论: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当地球公转到一定位置时,太阳光就长期照到或照射不到南极和北极,就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