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2:03: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介词结构的特点 1、词序: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

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2、省略: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

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

汉语相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补语,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 (1)以

一、“以”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 (1)“用”。 (2)“认为”。 二、介词“以”的用法: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教材)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

等。

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译为“把”。

(二)、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教材) 三、介词“以”的语法特点

1、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状语),也可放在动词后面(补语)。 2、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注意:“是以”,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

3、“以”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上文出现过,这个宾语可以省略。 四、 “以”构成的凝固结构

“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或“没有东西(或办法)

用来??”。例如

(1)“军中无以为乐。” (史记·项羽本纪) (2)“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1)“以故汉追及之。” (史记·项羽本纪) “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五、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 主要从语法功能上看:

(1)连词“以”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即使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

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介词“以”连同引介的宾语同谓语的核心之间只能构成修饰关系或补充关系,不可能构成平列关系。

(2)介词“以”的功能是引出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

以补上宾语的。连词“以”则不然。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的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的内容其实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的宾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 (2)於(于、乎、诸)

用法主要有四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引进处所(教材) (一)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

意思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时间,如:(例见课本459) 处所,如:(其余例见课本456)

范围,如:(其余例见课本456、457) 注意的现象:(见课本458)表示一种假设 (1)今??於于此 (2)??於斯 (二)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随文意可译为“向”、“跟”、

“给”、“对”、“对于”。

二、引进比较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为“比??

更??”。

a、表示差比:b、指出异同: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参见被动句章节。

(见课文第一册)

四、 “于”与现代汉语介词“在”、“到”的比较.(见课本457页)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 五、 “于”字介宾结构的语序(见课本458页)多放在动词之后 六、“于”、“於”的区别(见课本459页) 上古音不同:于(匣、鱼);於(影、鱼) 可能跟时代或作者编者的方言有关: (1)用“于”:如《尚书》、《论语》

(2)用“於”:如《孟子》(引《尚书》例外)

(3)“于”、“於”并用:如《左传》。一般用“于”,后面跟的是地名;被动

句、描写句一般用“於”。

七、与“於”字有关的词 1、乎(见课本459页)

“乎”与“於”上古音相近,用作介词,作用与“於”基本相同。“乎”与“於”的

区别见教材

2、诸(见课本460页)

? (3)为

原是动词,读wéi ,常用基本义是“做”等(带宾语,作谓语中心语)。 虚化为介词。读wèi,“替”、“给” 、“为了”等(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在句中作状语)。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其余例见课本461页)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例如

补充:(四)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 (五)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

词”的被动句式。参见被动句章节。(例见课本第一册)

(六)省略宾语(例见课本461页)

? (4)之

一、用途:

? ? ? ? (一)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例见课本461页)如: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史记·项羽本纪)后一之 (二) 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三)、“之”的语法功能(与“其”) (详见课本463页)

通论十三 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主要掌握教材涉及的使用情况,能进行实例分析。

通论(十五)(十六)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

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切韵》原本已失传,它的音系保留在宋代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可为代表。现代音就是普通话语音系统,以北京音系为代表。

?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系统

?

?

一、传统三十六字母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做“纽”,或者起来叫“声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就用汉字来表示声母,故叫“字母”。 (中古)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二、上古三十二声母

?

? ?

这三十二个声母,与传统三十六声母比较,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开。合并的有两

类:一是知彻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即所谓“古无舌上音”;二是非敷奉微要归到帮滂并明,都是双唇音,即所谓“古无轻唇音”。分化成两类的是:一、照穿船审四个字母,其中有些接近精清从心(照二组),是齿音,用“庄初崇山”表示;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照三组),是舌音,用“章昌船书”表示。二、喻母分为两类,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用“余”表示。

上古三十二个声母表

? 第二节 上古音的韵部系统

一、《诗经》韵例和前人归纳韵部的方法

二、掌握《诗经》的韵例(结合通论中涉及到的《诗经》具体篇目) 三、重点掌握上古音韵部系统(古韵十一类三十部),需记忆

上古韵部

?

所谓阴声韵,是指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 所谓入声韵,是指以塞音b[p]、d[t]、g[k]收尾的韵。 所谓阳声韵,是指以鼻音ng[]、n[n]、m[m]收尾的韵。

?

? ? ?

?

? ? ? ? ? ? ? ? ? ?

?

? ?

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阴阳入三种韵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显示了汉语语

音的系统性特点。这些现象就是所谓的“阴阳对转”(之所以不叫做“阴阳入对转”,是因为古人把入声韵也看成阴声韵)。

《上古韵部》横向邻近韵的关系叫做“对转”,纵向邻近韵的关系叫做“旁转”。

? 第三节 古音知识的运用

一、双声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参差、踟蹰、栗烈、觱发缤、纷、侘傺、容与、憔悴、突梯、滑稽、犹豫、便嬖、蟋蟀、蝃蝀、蒹葭、

伊威、玄黄

二、叠韵

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如果有韵尾的话),介音不

一定相同。

窈窕、虺隤、窈纠、忧受、夭绍、顑颔、须臾、婵媛、觳觫、崔嵬、芣苡、仓庚、蟏蛸、薜荔 三、古音通假

a、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古书上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另

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就是古人在书写的时候,不用本字,而写了一个与之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

b、假借字的形成,是根据这样一个原则: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果假借字与本字之间声

母相差很远,或韵部相差很远,那么即使是双声或者叠韵,也不能假借。(能分析教材中的用例)

可见假借字必须是同音字,至少也要是声音十分相近的字。这是假借字的原则,也是古

音通假的原则。

c、古音通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了解)

? 通论十七、十八 古書注解 一、概念梳理:

传:阐明经义。 笺:补充和订正传。 章句:通释每章或几句大意。 注:注解的通称。 集解:匯集各家注解,也叫集注、集释。

疏/正义:唐代出现的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也解释前人的注解。 二、重点掌握古书注释的体例。(以《诗经》注疏为例) 三、重点掌握古书校勘、注解术语(主要是教材用例) 包括:(1)“如”字;(2)衍文、脱文

四、重点掌握《十三经注疏》具体是哪些人做的,需要记忆。

三四册通论

一、古书的句读

掌握教材涉及的句读知识,及错误案例分析。

二、古汉语的修辞

掌握教材涉及的辞格,及用例分析。

三、诗律(上、下)

?

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概况

搜索更多关于: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的文档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vyf9sirp7yogl1iu28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