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第三课时
一、
复习过程
例题1: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 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例题2:如图12所示,周倩和几位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这时,周倩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透镜)之间,结果原来在光屏上的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
(1)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移动光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3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周倩同学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堂上练习
1、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2、下列光学仪器中,不属于凸透镜应用的是( A.放大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3、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大于焦距
)
D.显微镜
2012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D.人眼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三、教学反思
2012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及其意义。
3.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5.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6.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 2、解答疑难问题 三、复习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物质三态变化的各种热现象,知道在各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情况,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生产中或自然界中的现象。
各种热现象中,晶体的熔化、熔点,液体的沸腾、沸点,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讲授知识的重点。
作为预备性知识,本章开头讲的是温度、温度计。讲授时,液体温度计是重点。 四、知识梳理
定义 温度 摄氏度的定义
工作原理
测量 实验用温度计
种类 体温计
寒暑表
使用
物 定义
态 熔化 吸热
固液之间 晶体熔化规律
变化定义
非晶体熔化特点
凝固 放热
晶体凝固规律 非晶体凝固特点 定义
汽化 吸热
气、液之间 方式
2012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定义 液化 放热 液化方法 定义
物 升华 吸热
态变 定义 气、固之间 实例
化凝华 放热
实例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一章主要内容有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方面的热现象。这些热现象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本章各种热现象时,要密切联系实际,并组织学生动手做好海波的熔化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同时教师要做好碘升华等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基础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3.常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1℃;医用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35℃到42℃;最小刻度是0.1℃摄氏度。 4.温度计要能正确使用,使用前首先要搞清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它测水的温度时,要注意:(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水中,观察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5.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反之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
6.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只有对晶体来说熔化和凝固都有固定的温度,称为熔点和凝固点。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而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