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2)Fas/FasL途径:效应CTL可分泌TNF-α、TNF-β并表达膜FasL,分别与靶细胞表面的TNFR、Fas结合,通过激活胞内Caspase信号转导系统,诱导靶细胞凋亡。 五、论述题(15分)
1.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8)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线性短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 8~12个氨基酸(CD+
8T细胞) 5~15个氨基酸或5~7个单糖、核苷酸
12~17个氨基酸(CD+
4T细胞)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2.试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7)
发生机制: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毒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可通过交联结合在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回心血量减少,产生低血压,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基础部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医学免疫学试题(2)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得分: 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3.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胸腺和淋巴结 B.骨髓和粘膜免疫系统 C.淋巴结和脾 D.胸腺和骨髓 E.淋巴结
4.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骨髓 B.法氏囊 C.脾 D.胸腺 E.淋巴结 5.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氏
A.腔上囊 B.脾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6.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
A.特异性反应 B.交叉反应 C.非特异性反应 D.过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7.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是
A.胸腺依赖性抗原 B.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C.异种抗原 D.自身抗原 E.半抗原
8.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
A.完全抗原 B.共同抗原 C.改变的自身抗原 D.同种异型抗原 E.半抗原 9.天然ABO血型抗体属于
5
×订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0.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抗体是
A.IgA类抗体 B.IgM 类抗体 C.IgG 类抗体 D.IgD类抗体 E.IgE类抗体 11.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Ig主要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2.具有J链的Ig是
A.IgG1 B.IgG4 C.SIgA D.IgE E.IgD 13.补体系统三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 B.C4和C2 C.C3 D.B因子 E.D因子 14.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4a B.C5a C.C3a D.C3b E.C5b 15.现知MHC的主要功能是
A.专司组织相容 B.专司移植排斥 C.专司疾病易感 D.专司疾病抵抗E.提呈抗原
16.不属于MHC经典I类和Ⅱ类基因的是
A.HLA-A B.HLA-B C.HLA –C D.HLA-DR E.HLA-E 17.既具有吞噬杀菌作用,又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 B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18.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
A.CD5+、CDll+、mIgM+ B.CDla+、CDllc+、CD83+ C.CD3-、CD56+、CDl6+ D. CD5-、CDll+、mIgM+/D+ E.CD3-、CD34+、CDll7+ 19.下列淋巴细胞中,不属固有免疫细胞的是
A.γδT细胞 B.αβT细胞 C. NKT细胞 D.NK细胞 E.B1细胞 20.所有T细胞特征性标志是
A.BCR B.CD2 C.CD4 D.CD8 E.TCR 21.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
A.CD4 B.CD8 C.CD5 D.CD28 E.CD40 22.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的APC是
A.Mφ B.B细胞 C.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3.DC成熟后
A.其MHC分子、辅助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显著提高
B.体外激发MLR能力很强 C.摄取、加工Ag能力大大增强 D.A和B两项 E.A、B和C三项 24.T细胞表面TCR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co-receptor)分子是
A.CD4 B.CD8 C.CD3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5.位于免疫突触中心区的分子有
A.TCR B.抗原肽-MHC复合物分子 C.T细胞膜辅助分子(如CD4和CD8和相应配体)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6.可负调T细胞活化的配对分子是
A.B7/CD28 B.CTLA-4/B7 C.LFA-1/ICAM-1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
27.能使胎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A.免疫抗体IgM B.天然抗体IgM C.单价免疫IgG D.双价免疫IgG E.亲细胞性IgE
28.下列哪一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
6
29.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细胞因子 B.单核吞噬细胞 C.补体 D.免疫球蛋白 E.免疫复合物 30.T细胞辅助抗原特异B细胞是在
A.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 B.淋巴组织的生发中心 C.B细胞的脂筏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1.高浓度时能多克隆激活B细胞的是
A.TI-1抗原 B.TI-2抗原 C.TD抗原 D.列A和B两项 E.上列A、B
和C三项
32. 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3 B.C4 C.C5 D.D因子 E.B因子 33.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I、Ⅱ、Ⅳ型超敏反应 B.I、Ⅱ、Ⅲ型超敏反应 C.I、Ⅲ、Ⅳ型超敏反应 D.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Ⅱ、Ⅲ型超敏反应 34.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变应原是半抗原?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农民肺 C.青霉素治疗后发生溶血性贫血 D.风湿性关节炎 E.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 35.脱敏治疗可用于
A.冷空气过敏 B.食物过敏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过敏症
【X型题】
36.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豕草花粉 B.油漆 C.化妆品 D.青霉素 E.结核菌素 37.下列哪些物质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
A.组胺 B.备解素 C.激肽 D.白三烯 E.前列腺素 38.Ig同种型转换
A.在Ag诱导下发生 B.接受T细胞分泌的CKs调节 C.IgV区未变,只C区改变 D.IgV区和C区均改变 E.IgV区和C区均不改变 39.人为划分的T细胞免疫应答的阶段包括
A.特异T细胞生成阶段 B.T细胞特异识别抗原阶段 C.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D.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 E.T细胞活化诱导细胞凋亡阶段 40.TCRαβ-CD3复合物识别抗原
A.受MHC-Ⅰ类分子限制 B.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C.不受MHC限制 D.受体缺乏多样性 E.主要识别非肽类分子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得分: 1.表位 2.MHC 3.超敏反应 4.细胞免疫 5.ADC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专职APC主要包括( )、( )和( )。
2. 分子量最大的Ig是( ),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BO血型抗体的Ig是( )。 3. T细胞发育成熟的部位是( ),经历阳性选择获得( ),同时发育为( ),经历阴性选择获得( )。
四、问答题(共25分)
7
得分: 得分: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简述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3.简述CTL杀伤靶细胞两条主要途径的机制。 4.简述HLA分子的组织分布.
5.应用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解释新生儿溶血症。 得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1.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8)
2.体液免疫应答中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7)
(2)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D 5C 6B 7A 8B 9B 10C 11C 12C 13C 14D 15E 16E 17B 18C 19B 20E 21C 22D 23D 24D 25E 26B 27C 28D2 9E 30D
31A 32B 33B 34C 35E 36BCDE 37ACDE 38ABC 39BCD 40AB 二、名词解释
1.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2.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呈高度多态性的集中分布于人和各种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不仅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3.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Ag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
4.细胞免疫:T细胞识别抗原后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或发挥细胞毒作用排除抗原的效应过程。
5.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组织细胞(NK、M?等)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的靶细胞。 三、填空
1.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2. IgM、IgG、IgM
3. 胸腺、MHC限制性、单阳细胞、自身耐受性 四、简答题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①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②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④穿过胎盘和黏膜:⑤免疫调节: 2.简述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21.简述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答:第一信号:TCR-CD3复合物结合MHC- I/ 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CD4/CD8结合MHC- II / I 类分子;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表面和APC表面的黏附分子结合形成,如CD28----B7,LFA-1—ICAM-1,CD2—LFA-3等。
3.简述CTL杀伤靶细胞两条主要途径的机制。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是储存于胞浆颗粒中的细胞毒素,其单体插入靶细胞膜,在Ca2+存在下,聚合成内径为16nm的孔道,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颗粒酶属丝氨酸蛋白酶。颗粒酶随CTL脱颗粒而出胞,循穿孔素在靶细胞膜所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通过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而介导靶细胞凋亡。
(2)Fas/FasL途径:效应CTL可分泌TNF-α、TNF-β并表达膜FasL,分别与靶细胞表面的TNFR、Fas结合,通过激活胞内Caspase信号转导系统,诱导靶细胞凋亡。 4.简述HLA分子的组织分布.
(1)HLA-Ⅰ类分子:所有有核细胞(含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还可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清、初乳和尿液等体液中。
8
(2)HLA-Ⅱ类分子:1)APC --- 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2)激活的T细胞,精子和血管内皮细胞。还可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清、初乳和尿液等体液中。 (3)HLA-III类分子:主要是补体等成分,故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 5.应用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解释新生儿溶血症。
—
答:母子间Rh血型不符是引起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原因。血型为Rh的母亲由于输血、流产或分娩等原因接受红细胞表面Rh抗原刺激后,可产生抗Rh抗体,此类血型抗体为IgG类,可通过胎盘。当体内已产生抗Rh抗体的母亲再次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便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症。
五、论述题(共15分)
1.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8)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表位受体 MHC分子 表位性质 表位大小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T细胞表位
TCR 必需
主要是线性短肽
+
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
+
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 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B细胞表位
BCR 无需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5~15个氨基酸或5~7个单糖、核苷酸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
2.体液免疫应答中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7)
不同之处为:①再次应答的潜伏期短,约是初次应答的一半;②再次应答时的抗体浓度增加快;③再次应答时的Ab达到平台期快,Ab平台高且持续时间长;④再次应答时Ab的下降期持久;⑤诱导再次应答所需Ag量较诱导初次应答时相对较少;⑥再次应答产生的Ab主要是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是IgM;⑦再次应答时产生的Ab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