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学习指导(2)——苏轼词两首 【编者按】
从3月14日起,原创文章公众号“剑鸣涛声”正式开通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课程学习辅导。您只要加关注,每天都可以按时收到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文章!现在同学们大多都有了课本和译文资料,所以有些内容相应做出改变!首先开讲第二单元宋词的学习,一天一课,同学们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灵活机动的适时适地学习!——只要您想学,打开手机就能学!课余还可以读一读本号每天都会准时推出的一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为避免节外生枝, 本文含作者手稿图片!
今天推出第二单元第5课:
5.苏轼词两首
一.单元学习内容: 宋词
二.单元学习要求:
1. 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
2. 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 3. 重视朗读和背诵。
三.课文原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重点注释: 见课下,恕不详列。
五.参考译文: 见译文资料。
六.写作背景: 苏轼:
七.导语设计: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学史更是群星璀璨,经典无数。历朝历代,各个时期都有其不朽的艺术成就:先秦散文汉乐府,魏晋辞赋,两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其中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别。豪放词就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婉约词就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柳永的两首婉约词。
八.问题设计: 《望海潮》
1.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雨霖铃》
2.这首词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九.主旨点睛: 《望海潮》
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雨霖铃》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十.艺术特色:
《望海潮 》:
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
《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十一.板书设计:
附1:【问题设计参考答案】
《望海潮》: 1. 见板书设计。 《雨霖铃》:
2.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写离别之前,重在勾画环境;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
词的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参见“板书设计”)。
附2.投赠诗词:
为了求得达官贵人的赏识和引荐,有目的、有意识的写给所投奔、投靠之人的诗词。有的还有应答之词。如朱庆馀的《临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附3:古诗词中的“离别之苦”:
1. 悲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司马迁《易水送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