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建立应收账款转让市场,实行债务重组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可尝试建立应收账款转让市场。在应收账款的转让市场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可实行企业债权的有偿转让或赊购者是债务重组,以达到清收应收账款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企业的“三角债”,以促进企业资金的周转。
六、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一)正确权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
为了稳定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路、减少存货增加收入,企业不得不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因此企业应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界限。 (二)把握好应收账款的限额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信用额度管理办法,一是财务部应与销售部配合共同制定切实有效的客户信用额度。对于资信好,付款及时,履约好的额度,可以给予其较高额度,反之,应给予其低一点的额度。规模较大的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信用部门或信用岗,由经营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互相牵制。
二是对客户提供信用要按额度的大小进行层层审核批准。比如,额度可以划分为1万元以下、1万—5万元、5万元—10万元、10万元以上等几个档次,核准的级别也可以相应建立四个层次,即业务员、销售科长、销售经理、总经理。当然,额度和核准级别也要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三是进行全面的分析,如在总额分析中,将应收账款总额与流动资金总额、资产总额、全年销售收入、应付账款、企业净资产等相比较,同时,该额度也应与去年同期指标相比较,与上几个月的余额相比较,并作变动趋势分析,以制定出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应收账款额度,然后再将其量化。 (三)从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方面加以控制
企业应合理确定应收账款的信用期,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等方法,及时跟踪监督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对于逾期较短,如1个月-3个月的客户,可以采取正常催收;对于逾期3个月-6个月的客户,可以采取打折回收;对于逾期6个月-1年的客户可以采取以货抵款或频繁催款并电话催询;对于逾期很长如超过一年的客户,可以在措辞严厉,必要时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请诉讼,而且不管结果如
9
何,企业都不应该再于其发生业务往来。企业在回收应收账款遇到困难或应收账款可能变成坏账损失时,应诉诸法律,主动争取法律保护。同时,如果账龄分析显示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开始延长或者逾期账户所占比例逐年增加,那么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企业信用政策,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回率。 (四)从应收账款的内部结构进行有效控制
根据应收账款构成动机和回收安全级别,可将应收账款划分为主动应收账款和被动应收账款。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分额而采取产品赊销政策,是为实现长期经营战略目标而作出的一种经营决策,由此形成的应收账款称为主动应收账款。被动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产品赊销过程中,尽管应收账款的形成是企业的销售措施导致的主动行为,但部分主动应收账款随着时间的推延,其性质往往会发生如下变化:(1)无力偿还,表现为虽然认账但无力现实归还能力,具体归还期限不确定;(2)恶意拖欠,表现为虽然有能力归还却采取各种手段赖帐,收回难度极大;(3)债务无主,表现为债务主体已灭失,或主体不存在,即诈骗等,应收账款事实上已形成坏账。以上三种情况的出现,已完全背离了销售者的初衷,部分款项极有可能成为坏账,我们将这些应收账款称为被动应收账款。如果可预见的回收可能性极小(可能性<5%),则可认为该应收账款已形成坏账企业的外置经济资源正式退出在生产循环,并彻底流出企业。
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是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很多企业因应收账款比例过大又无法及时有效地回收,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而濒临终止经营的边缘。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化解坏账风险,防止资产流失:
结 论
1.对于主动应收账款应采取信用吸引机制,给予购货方相应的优惠政策。经办人员应做好客户的信用调查,建立起详细的客户档案,对欠收余额进行不同等级的分组归类,分别分析和确定收回难度,预测回收金额并制定回收计划,同时,销售人员应做好协调催收工作。对于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应重点催收,以防情况恶化。
2.对于被动应收账款,应尽早采取调解、仲裁、司法等措施,尽量挽回已流失的资产和保护面临流失的资产,同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在销售过程中,形成强有力的内部牵制制度,杜绝认为原因可能造成的
10
潜在损失,防止徇私舞弊或暗箱操作。不管何种款项,都应根据欠款结构制定出具体的收账政策,对不同性质的欠款应区别对待。
一个企业要想把应收账款这项管理和控制好,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要求,正确的把握好尺度,使应收账款能在其对应的期间内保持平衡。管理者应该把应收账款这一项重视起来,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运作正常,企业才能够更好的利用资金,进行扩展业务,投资其他项目,才能够使企业健康的发展,以赢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江文博 《应收账款管理探析》 《财务通讯·综合版》 2006年第二期】 【黄菊英 《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 《财务通讯·综合版》 2006年第二期】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