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理”即套自佛教的“真如佛性”,再赋予封建伦理道德意蕴。朱熹之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也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和华严宗的思辩。传统儒学与佛学相激荡一一从而产生了宋明理学。 2 (反向)输出佛学。 3 艺术方面的养分。
(1)画,如吴道子,专事宗教壁画而又有民族风格。
(2)药,《千金方》之有印度药方。
(3)文学方面:俗讲。佛教外,尚有回教、景教、袄教、摩尼教的相继传入从而使得“坐集千古之智”,
“人耕我获”一一导致汉唐时期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第九章 中国语言文化与典籍
一 试述汉语的结构特点。
汉语的结构特点:基本单位是“字”。强调易简。缺少形态变化,字的组 合重意不重形。表述上以焦点为结撰出发点。句法简短。
二 试述汉字形体的特点。
汉语的神韵,以神役形。重气尚简,讲究气韵生动。汉字形体的特点是横平竖直、撇捺对称、重心平稳、结构端正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的诞生, 有关古文字的介绍及六书。 甲、金、篆、隶、行、楷
三 中国书籍的载体形式有哪些?
金、石、简、帛、骨、玉等 雕版与活字印刷
四 中国古代重要的丛书有哪些?
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可算为丛书的鼻祖,《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
五 中国古代重要的类书有哪些?
《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渊鉴类函》
第十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 试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你是当政者的话,你将采取一些什么措施。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性。过于重视实际而轻视理论的探讨。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3封建制度的扼杀。 (1)科技人员地位低下
(2)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
(3)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二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实用性,注重实际是中国人传统的行为取向
2整体观,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重从整体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三 试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进行的作用
火药:火药在武器上的运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
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给航海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造纸术:纸的发明是人类文字载体的一次革命,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 信息存储和
传递手段。
印刷术:开创了书籍历史的新纪元。
十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 试述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2温故知新,学思并用 3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5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二、 你遇上了“开而弗达”将怎么办?
1开而弗达的意思是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2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什么特色?
1综合观,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之三本。教育作用: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辨证观,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 3内在观,既强调启发主题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十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一、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得中国文学具备有什么特征? 1是心学,是人学,是心灵的记录。 2空灵与神似。尚中和温柔敦厚。
二、 中国文学有哪些文化特征?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重人间与人世。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只是手段,道才是目的。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3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诗最发达,以其抒情。
三、 简述汉赋的社会文化背景
1汉赋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统一帝国---汉。
2西汉中叶,经济发达,国势强盛,武帝等君主好大喜功,雅好文艺
四、 试述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1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的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离形象。
2元杂剧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恶判若泾渭,这种体现多数人的意志的价值判断是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的
3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上的一个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
十三章 中国古代艺术
一 简述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1中国艺术自觉的追求表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而把“和”作为最高境界。以和为主,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整体当中有主次。
2“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和”的基本精神的体会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二 试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1、 阳刚、阴柔。儒家重阳刚,道家主阴柔之美。 2、 浓、淡。孔子重文,庄子尚质。 3、 神、逸。神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4、 雅、俗。儒道的浓淡神逸都属雅,俗的理论基础是童心、性灵、情感。
三 简述戏曲程式美原则是什么? 1、 角色分行是程式化的
2、 人物身体和穿戴的程式化 3、 动作的程式化
四 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是什么? 1、 散点透视的“游目” 2、 以大观小
3、 遗貌取神
4、 游目式的笔、色、墨。
五 中国书法的时代表现怎样? 1 晋人尚韵,以王羲之的行书为代表
2 唐人尚法,以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为代表 3 宋人尚意,以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
4 明清尚态,以徐渭,董其昌,郑燮为代表
六 中国建筑是怎么表现其庄严与肃穆的? 1空间之高、大、深、庄。时间之心理强化。
2高表威严,大占空间众多,也才能显示其深,庄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
十四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 史学之修养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1、 学究天人,汇通古今。这不仅是对史学修养的要求,更可以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学识渊博是当代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
2、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在社会发展改革阶段,我们应该多借鉴过去的史实,从成功的事件中学习经验,
从失败的事件中吸取教训,以促进社会发展。于个人言,我们应该多总结多回顾,扬长避短。 3、 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好的社会事实应该被发扬宏大,而不好的社会事实也应该被
正确反映,不可歪曲。特别在当代社会,媒介传播的力量非常强大,社会舆论力量更是不可忽视,媒介机构特别需要注意求实直书。
4、 德识为先,才学并茂。强调史才,史学,史实和史德。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文史兼修是我国史学的基
本要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我们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力量武装自己,还必须强调道德的力量。
二 我国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
1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 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鉴古知今,故为今用。古代史学家注重史学的研究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 3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直书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反映了古代史学的求实精神。 4德识为先,才学并茂。注重业务与史家思想修养。
三 列举三通、十通、二十六史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十通:三通加上《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之献通考》、《清文献通考》、《清朝续文
献通考》 二十六史:
1 《史记》西汉·司马迁 14《南史》唐·李延寿 2 《汉书》东汉·班固 15《北史》唐?李延寿
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4 《三国志》西晋·陈寿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5 《晋书》唐·房玄龄等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6 《宋书》南朝梁·沈约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7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20《宋史》元·脱脱等 8 《梁书》唐·姚思廉 21《辽史》元·脱脱等 9 《陈书》唐·姚思廉 22《金史》元·脱脱等 10《魏书》北齐·魏收 23《元史》明·宋濂等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25《新元史》民国柯劭忞 13《隋书》唐·魏徵等 26《清史稿》近代赵尔巽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讲就是人伦、人道、人性。
二 简述礼的四次转化
第一次转化:西周维新,把把氏族社会之习俗法规转化成为文明社会之秩序。 第二次转化: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提升。 第三次转化:董仲舒把礼转化成三纲五常。 第四次转化:把礼转化成神圣的、绝对的天理。
三 试述中国伦理思想的民族性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由人伦、人道、人性三个方面构成。中国伦理思想的民族性也由这三面体现。 1人伦层 民族性因素体现于 ① 五伦设计。五伦是礼的基本构成,是中国伦理的典范,它贯穿于中国伦理的始终。 ② 整体主义。他助长了中国封建之专制主义,也是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③ 伦理政治。这是人伦设计的实质
2人道层 民族性因素体现于 ① 人伦决定人格 ② 仁义礼制的价值体系 ③ 德性主义。修己安人,内圣外王。
3人性层 民族性因素体现于①强调人禽之分,突显人的尊贵②人格均等,人人可圣;③修身养性,向内探求。
四 简述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