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诗经》与儒家经典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编订之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庄子和荀子始将其尊为“经”。《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荀子·劝学》,“始
乎诵经,终乎读《礼》”之后,接下来将《书》、《诗》、《礼》、《春秋》列于“经”的名下。
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诗》被正式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最早称为《诗经》的,应为《史记·儒林列传》中?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正式作为书名列于典籍,宋代袁燮《毛诗经筵讲义》和辅广《诗经协韵考异》。
二、今本《诗经》的源流
本之于“毛诗”,而“毛诗”则源于荀子。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人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清·俞樾《荀子诗说》中也有同样说法。
三、“《诗经》学”
《诗经》研究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张祝平编的《历代诗经研究书目》就列出940种。它以其独特的学术体系形成了深受世人瞩目的“《诗经》学”。“《诗经》学”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诗经》考据学;二是《诗经》义理学;三是《诗经》研究史(赵沛霖)。具体包括:▲对《诗经》
的字词、音韵、地理、名物等考释辨证;▲对《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研究;▲对《诗经》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关系的阐述评价;▲近20 年来以多元化的方法对《诗经》作全景式的文化观照,探寻其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对《诗经》研究发展规律的探索总结。
四、《诗经》分类、“美刺说”与“风雅正变”说
“风”、“雅”、“颂”是以乐曲特征为《诗经》分类标准的。这种传统的分类能够很好地展示《诗经》的乐歌特征,但是对诗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却无从表现。
汉代学者提出了“美刺说”,他们从对社会生活的评价态度上将《诗经》分为赞美和风(怨)刺两大类。
“变风”、“变雅”之说最早由《毛诗序》提出: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
1
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郑玄《诗谱序》: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烹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纲纪绝矣。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
所谓“变风”、“变雅”是随着统治者政治教化出现问题而产生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批评、讽喻或抒怨的诗。“风雅正变”说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政治针对性。
我们认为,“变风”、“变雅”主要还是与诗的内容有关。其实,“雅”本身就有正的意思。《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之废兴也?。《孟子·离娄下》说的?王者之迹息而《诗》亡?,其中《诗》就是指的“雅”。“变”,《说文》曰:“变,更也。”可知“变雅”是相对于“王者之迹”之兴而言的,是反映王政之“废”的,故称为“变雅”。至于“正雅”,则是“变雅”提出之后一些人的画蛇添足之举。既然“雅”本身就是正,“变雅”是正的变更,那“正雅”之“正”就是多余的了。
概言之,“美刺说”和“风雅正变”说,是对于王道、礼义、政教、风俗、人伦等社会生活内容或赞美、颂美,或讽刺、怨刺,“正风”、“正雅”是赞美、颂美,是“美诗”,而“变风”、“变雅”则是讽刺、怨刺,是“刺诗”。这样,可以把关于礼仪祝颂的诗篇和三《颂》中诗篇以颂美的评价特征归入到“美诗”中,而把《国风》的怨刺诗以怨刺的评价特征归入“刺诗”中。但这种分类是在涉及到有些具体作品的评价时,也很难把握准确。如《小雅·頍弁》是天子燕享兄弟亲戚的宴饮诗,也流露出了一定的末世情怀。然而《毛诗序》说却其为?诸公刺幽王?,与实际内容完全不合;《郑风·风雨》写女子与情人相会的惊喜万般和无限缠绵的情感,《毛诗序》也无法指出其是美还是刺。
现当代《诗经》研究中的分类
闻一多在《风诗类钞》所附的《序例提纲》中将《国风》中的诗分为婚姻、家庭和社会三大类。郑振铎将《诗经》分为三大类:一是诗人的创作,二是民间歌谣,三是贵族乐歌,而在这大类下面又分若干小类。如民间歌谣又可分为恋歌、结婚歌、悼歌及颂贺歌、农歌;贵族乐歌又可分为宗庙乐歌、颂神乐歌或祷歌、宴会歌、田猎歌、战事歌。刘大杰分为四类:宗教性的颂诗、宫廷的乐歌、社会诗和抒情歌曲。当前学者多以内容为标准分为若干类,主要有:祭
2
祀诗、史诗、颂赞诗、宴饮诗、农事诗、战争诗、田猎诗、征役诗、怨刺诗、爱情婚姻诗等。
五、“六诗”与“六义”
(一)“六诗”说:《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从表述来看,“六诗”是指《诗》分为六种体式。“六诗皆体”所阐述的不是今本《诗经》的体式特征。那么,在今本《诗经》之前是否还有更早的乐诗编订版本呢?回答是肯定的。
(二)“六义”说:《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孔颖达《毛诗正义》:“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所成,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此即“三体三用”说,后人又发展为“三经三纬”说。
第一章 “风”
第一节 “风”、“雅”、“颂”释义
一、“风”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谰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是如风而动的教化之义,还有风刺、讽喻之义以及风俗、风土之义。
朱熹《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集传·国风序》:“民俗歌谣之诗也。?
郑樵《六经奥论》:“风土之音曰风。?他从乐音的角度来解释其义。他又说:?风者出于风土,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意虽远,其言则浅近重复,故谓之风。?郑樵和朱熹都认识到,“风”是可以咏唱的歌诗且具地域文化特征,当然郑樵更强调了歌诗的音约性特征。
这些对“风”的释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毛诗序》,它主要是从政治教化这一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进行阐释;二是从诗歌对社会包括民俗风情反映的角度来进行阐释;三是从创作群体和创作特点来进行阐释,朱熹的“里巷歌谣之作”,“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即是;四是从乐音的角度来进行阐释,郑樵“风土之音”。
此外,陆侃如先生还提出了“牝牡相诱”说:“《费誓》‘马牛其风’及《左传》(僖公四年)‘风马
牛不相及’的‘风’字,贾逵服虔注作‘牝牡相诱谓之风’。这话很值得注意,因为它可以证明朱熹‘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一句最能说明‘风’的意义与来源。”(见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他认为,“风”
的起源可能是表现男女性爱的情诗。至于“风”诗并不是全部言情,他认为与“雅”“不尽叙事”
3
一样,并无妨碍。叶舒宪更是从文化人类学和诗歌发生学角度来论证了“牝牡相诱”说。
在上面归纳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清晰地看出“风”的涵义:它突出了上对下的政治教化和下向上表达意见的社会功能,来源于各地风土,表现出地方风情尤其是男女风情,可以咏唱,具有音乐性特征等。但是在这多种义项中,音乐特征是明显居于突出地位的。《大雅·崧高》:“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与“风”相关的,还有“南”。《周南》、《召南》合称二《南》。阐释“南”的涵义具有代表
性的有以下几家:“南”为南化说,以《毛诗序》为代表。《关雎序》:“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南”为乐名说,以宋代王质、程大昌为代表。王质《诗总闻》:“南,乐歌名也。?“南”为南国说,以朱熹为代表,《诗集传》:“南,南方诸侯之国也。?还有“南”为乐器说。郭沫若《甲骨
文字研究·释南》。
二、“雅”
《毛诗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诗集传》:?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通志·小雅序》:?朝廷之音曰雅。”“雅”,古通“夏”,西周王畿曰“夏”,为华夏(自古
公亶父迁至周原始称周族,灭商建周称夏族),中原诸国称“诸夏”。王畿乐歌称为“夏歌”,“雅”作
为乐曲名可能是从地域角度引来的。
“雅”为正乐。“雅言”就是标准话。《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郑樵《六经奥论》:“雅者,出于朝廷士大夫,其言纯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能言者,故曰雅。?这是认定“雅”为乐音。
《雅》分为“大、小”的问题。《毛诗序》说:“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比较《大雅》、《小雅》的内容,可知此说纯为穿凿附会。郑玄《诗谱·小大雅谱》说:“大雅则宏远而疏朗,弘大体以明则;小雅则躁急而局促,多忧伤而怨诽。”可见,他认为“雅”是按诗的风格的不同而分为大、小的。
三、“颂”
《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认为“颂”为颂赞、赞美。 朱熹《诗集传》:“颂者,宗庙之乐歌。?
清代阮元《揅经室集·释颂》:?‘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今世俗传之样子……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无深义也。……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认为“颂”为舞容。也就是说,“颂”之舞容本为宗庙祭典上的仪式性表演,与其说《周颂》为周之样子,不如说它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周之祭礼。
“颂”为乐声,相对于《风》、《雅》其声为缓。王国维《观堂集林·艺林二·说周颂》:“……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