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 23:04: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2.掌握疑难句子的翻译 预习 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

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3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后洞为主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筑舍定居 )于其址,而卒( 死 )葬之;以( 因此)故其( 指慧褒死后葬在这里 )后名( 命名 )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句式:判断句 ) 距其(慧空禅院 )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 因为 )其乃( 为,是 )华山之阳( 山的南面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句式: 省略句,“仆”后省略“于”) 其( 指仆碑 )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 大概 )音谬也。

当堂测试 1.下列句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阳名之也。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自主学习第2段 (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

其下平旷,有泉侧(从侧面 ,名词作状语)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的样子 ),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 ),则虽好游者不能穷(穷尽,走完 )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 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看见的东西,动词作名词)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将要 )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也。既(已经 )其(助词,无实义)出,则或咎( 责怪 )其(那个 )欲出者,而予亦悔其( 自己 )随之而不得极(尽情享受)乎游之乐也。 1、思考与讨论

在这一段中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有力与物两个条件,而志不坚,游性未尽,所以悔。 2、当堂测试

(1).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三、小结

本文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叙特别有针对性,议完全扣紧叙来议,构思严密。

第二课时 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第3、4、5段(解释下列粗体字的意思)

于是( 在这时 )余有叹焉。古人之观( 观察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心得 ),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 并且 )近,则游者众;险以( 并且 )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非同一般 )之观,常在于险远(又险又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那里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帮助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难道)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悲叹 )夫古书之( 取独,无实意 )不存,后世之谬( 弄错 )其传( 流传的文字 )而莫能名(说明白 )者,何可胜(尽 )道也哉!此所以学者(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探究性学习

根据文章的意思说说做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 志 力 物

这两段文字是在前文一、二段记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的议论,讲了哪两点意思? 尽志无悔 深思慎取

第五段为什么要记录同游的人的名字?为什么把这些内容放在最后写? 此属补笔,古时习惯性写法。 使文字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2、当堂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白 (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bpty19txj6msol1o4w75dq8n1si8z00u9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