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闻写作教程 名解+简答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4:27: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约束,根本上与改进党风和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二、简答

1、怎样理解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新闻报道要满足大量、广泛传播新闻信息的需要,同时这种传播是在受众之间通过快速交流实现的。广泛传播和快速交流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写作的要求。

1)记者的工作永远受到版面和时间的制约。记者要有版面观念,因为记者首先为版面写作。

2)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因此,记者的主要工作—写作—是带着枷锁跳舞,必须时刻注意政策和纪律。 2、简述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1)时效性。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文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媒体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新闻时效的竞争。时效性的基本要求:新鲜、快速、简短。

2)可读性。这是贯彻读者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要求记者在内容选材上贴近读者,找到事实与读者兴趣和需求、读者认知、读者感情的交汇点。可读性的基本要求:具体、生动、通俗。

3)针对性。一是要求记者在写作时要有对象感,即明白新闻是写给谁看的;二是记者要明确为什么写,即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针对性的要求可概括为: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说到底还是读者观念的问题。 3、如何提高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1)新鲜(写作中怎样保持事实的新鲜感):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做到现在的新闻现在报;要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面前;对于一些本来没有时效性的新闻,要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新闻在今天的依据。

2)快速(怎样成为新闻写作的“快手”):为了使自己写得快,记者应加强训练: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迅速投入写作; 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熟练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特别是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消息写作; 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随时根据报道的需要进行拼接和组装; 注意培养口述新闻的能力。

3)简短(怎样理解“新闻要短”):新闻的新与快紧密相连,快又与短分不开,短又是新闻的一种优势:短新闻多,加大新闻媒介的信息容量,有助于突出新鲜内容,便于读者接受。

坚持一事一报;把角度选小,架子搭小;化整为零,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或连续性报道;挤掉水分,善于删改,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只讲事实;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少说空话,做到严要不烦。 4、如何体现可读性

1)具体。选择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2)生动(怎样把新闻写活):

事实的报道越具体越生动,要多用形象的可感性事实、情节细节写作; 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关键;

要写出事物和人物的特点、个性,并善于把握这些内容,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结构上要注意把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展现出来,使作品曲折起伏。

3)通俗。把新闻写的深入浅出,明白如话。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要学会“第二种翻译”;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5、如何加强报道的针对性

针对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新闻写作时,心中要对象感,二是为什么写。概括为即是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针对性有两个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报道内容提出写作要求,因为内容是加强针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加大信息量:

学会多侧面的进行报道,写“立体化新闻”,避免“只取所需”的报道事实,开拓消息的深度和广度,把新闻事实中固有的信息量充分反映出来; 学会抓特点;

学会使用新闻背景,在对比和衬托中显示更多的无形信息;

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采取白描手法和新闻跳笔的“蒙太奇”式行文,避免标题、导语、主体的“三重复”,在有限的篇幅内多传递信息。

2)加大知识含量

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

这种增加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质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

3)挖掘思想深度,思想深度决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第五章 新闻角度

一、名解

·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是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新闻报道要选择新闻角度是为了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湿湿的新闻价值,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报道效果;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重要性)。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作家角度,最佳报道角度应该是新闻事实与记者所在传媒的新闻理念、报道方针和主要受众群需要这三者聚焦的结果

二、简答

1、怎样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作家角度

1)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2)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所说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利益上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的阅读愿望越大。 2、怎样选择新闻角度?

1)以旧见新找角度。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运用将过去的

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

2)以小见大找角度。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挖掘蕴藏在具体事例中的普遍意义。

3)虚中觅实找角度。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4)逆向思维找角度。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想,在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

5)发散思维找角度。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为目标,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6)统摄思维找角度。与发散式思维呈扩散式相反,这种思维态势是向心的,思维方向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得对新闻事实更深刻的认识。

7)全局高度找角度。就是记者要站在社会形势、动向的大背景下,找到把握时代脉搏的角度。

第六章 基本笔法—新闻跳笔

一、名解

·新闻跳笔

新闻跳笔是新闻写作特有的最主要、最具特色的一种笔法,其主要特点是:在文体结构上是多段体;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不同,在行文上它主张“跳”,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为什么

二、简答

1、为什么新闻要用“跳笔”?

1)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跳笔要求段落段,且每一段讲清楚一件事实,这适合现代读者“时间短、随手翻”的快速阅读习惯,可以吸引读者并有效解决长篇大论引起的阅读疲劳,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 2)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作风。 3)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1)短段落,多分段。跳笔是提行分段上的特点,或者说核心就是多分自然段。 2)断裂行文。是指段落之间不按时间顺序,或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到尾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比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是着力突出读者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3)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把新闻中的某些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推拉摇移,把它们连接起来。

4)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句与句的事实主体之间、描述与议论之间、现场与背景之间都可进行变化与跨越。

3、如何运用新闻跳笔改写新闻?

1)把原稿打散,将其中的新闻事实分别拆撒出来。

2)一段一个事实,每个新闻事实用一个自然段叙述清楚。

3)按照事实的新闻价值,运用新闻跳笔重新组织、排列段落、有时原稿的语言也需要做很大的改写。

第七章 新闻语言—白描

一、名解

·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新闻语言。新闻本质上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解释问题、快速交流的语言。其特征是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同时新闻语言是社会语汇最直接、最真实、最迅速、最广泛的反应,因此记者应保持对新鲜语言的敏感,使新闻语言具有时代感,且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消息与通讯要求不同,也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和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个性。“白描”是新闻语言最主要的特征。 ·白描

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的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二.简答

1、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1)多用动词,用准动词。白描所要求的简洁而准确的线条勾勒,在写作中主要依赖“动词”来实现,“动词”以成为写活文字新闻的重要出路。

2)多用子概念。子概念的特点是具体、丰富、形象、多具体的、生动的子概念容易引起读者的形象思维,也是“多一些描述,少一些议论”写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3)多用大白话。即多用群众语言或大众口语,这使得新闻生活气息浓郁且通俗明白、形象生动。

消息 (第八章—第十五章) 导语 主体与结尾 新闻背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描写性消息 分析性消息

第八章 消息—新闻报道的主要题材

搜索更多关于: 新闻写作教程 名解+简答 的文档
新闻写作教程 名解+简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bru099x4m4uc568dm22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