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文中作者详细描写了盒盖上的图案,用“ ”把这一部分画出来,认真阅读,结合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小作者谱写了一支草原风情曲,有( ),有( ),像( ),又像( ),还有一股( )??多么丰富的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将( )与( )融为一体。
7、 本文写文具盒,主要是抓住了它的( )、( )、( )、( )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8、 将文中盒内物件与拟人化的描写相对应,并用线连接起来。 直尺 橡皮 铅笔 钢笔
酣梦 躺 养神
(41) 厨 师 宰 牛
有一个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把牛杀了后,就用刀剔牛骨头。只见他左手按着、双脚踩着、膝盖顶着,右手挥着牛刀,在牛身上划来划去。他那准确而又熟练的动作,好像古代的舞蹈;发出来的那种和谐的声音,宛如美妙的音乐。不一会儿的工夫,厨师就把牛分割完了,牛肉和牛骨收拾得井井有条。||
梁惠王在一旁惊奇地赞叹道:“太好了!你的技术高明到这种地步,是怎么练成的呢?”
厨师放下牛刀,说:“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只见到一头头的整牛,不了解牛的内部结构,根本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下刀。宰了三年牛以后,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整头的牛,只是看到牛的各个组成部分,看到牛的关节和骨头之间的缝隙。这样,该在什么地方下刀,就心中有数了。到了现在,我根本用不着拿眼看牛,只要手一按,就知道该怎样下刀。我按照牛的结构,顺着筋骨间的缝隙,让牛刀在牛的体内自由自在地运行,碰不上一点儿阻碍。技术高的宰牛师傅,一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刀慢慢地就钝了,技术一般的师傅,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去砍骨头,刀自然就坏得更快。我现在这把刀,已经使了十九年,用它宰过几千头牛,可刀口仍然锋利无比,就像刚磨出来的一样。这是因为我把到准确地伸进筋骨的缝隙之间运行,显得骨缝宽宽绰绰,刀子有很大的活动余地。所以,至今我这把刀还是那么锋利。”||
梁惠王听完了这番话说:“好啊,今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1、 本文已用“||”分好三段,请你写出各段的段意。
2、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井井有条: 心中有数: 锋利无比:
3、 写出跟“好像”意思相近的三个词。 ( ) ( ) ( )
4、 厨师宰了三年牛以后,为什么他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整头的牛,只是看到牛的各个组成部分,看到牛的关节和骨头之间的缝隙?
5、 梁惠王听完厨师的一番话后,“明白了许多道理”。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42) 一 次 “考 试”
晚上,我们全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忽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小华,我考你几个问题,回答得( )要正确,( )要迅速,你能行吗?”“行!”我爽快地答应,心想,自己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能不行吗?
爸爸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把头一昂,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铁重!”“哈哈??”一旁的妈妈、哥哥都大笑起来。显然,这道题答错了。这时,爸爸提醒道:“注意,我问的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迟疑了片刻,说:“一样重!”妈妈说:“对了,要听清别人的问话。”
爸爸又考了:“那么,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这回我特别听清了“一立方米”几个字,连忙回答:“一样重!”“哈哈??”大家又笑起来了。我抓抓头,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哦,这回是铁重。”||
接着,各个也来考我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体积大?”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琢磨了一会儿说:“棉花体积大!” “为什么?”爸爸追着问。“因为一斤铁的体积只有一小块,一斤棉花的体积比它大多了!”大家听了,满意地笑了。||
这时,爸爸语气平静地说:“( )遇到什么问题,( )要认真思考;( )是很容易,( )应该好好想一想,否则会闹出笑话。”我使劲地点点头,记住了爸爸的话。
1、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错误( )缓慢( )百思不解( )经验( ) 3、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显然: 恍然大悟: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有好几种解释,在你认为最恰当的解释在打“√”。 (1)“为什么?”爸爸追着问。
A、追赶 B、追究 C、追求 D、事后补办 (2)遇到问题应该好好想想,否则会闹出笑话。 A、扰乱 B、热闹 C、产生;出现 D、开玩笑;逗 5、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懂得了什么?
(43) 天 山 美 景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抛到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蔚蓝的天空衬着矗立着的巨大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入云影,就像雪白的绸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那融化(r?nɡ rōnɡ)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耀着银光。在那白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翠(cuì cuī )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大的巨伞。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小山坡上,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鲜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鲜花。
虽然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 1. 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1分) 2. 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耸立( ) 酷热( ) 特别( ) 3. 照样子,在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两个字以上的词语,并记住它。(2分) 雪白、五彩缤纷 、 、 、 4.找出文中的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用“ ”划出,读一读并填空。(3分)
A. 第一句把 比作 。 B. 第二句把 比作 。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A.骑马走在花海中,觉得人 马 。
,
B.文中作者具体描写
了 、 、 等景物,写出了天山景物的美。
6.找出文中同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鹿柴》)的情境相似的一句话并写下来。(1分)
(44) 敬重卑微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的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他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玩世不恭: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1、 分用“√”把短文括号中的用得恰当的词语画出来:在第8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 “和睦”可重叠成“和和睦睦”,“忙碌”可重叠成“忙忙碌碌”这样重叠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伟大”、“深刻”、“模糊”这三个词语中能这样重叠的词是 。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写出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想不到” (2)“竟” (3)两个“如此”
4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 在第七自然段中共有两个问句。 第一个是反文句,改为陈述句为:
第二个也是反问句,这句话实际上是启发我们: (2) 体会短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蚂蚁是黑的,雪是白的,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抱成黑团”的蚂蚁比作“雪球”? 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把 比作了“一根细小的针”。 (3)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它常用来比喻 。
5读第四、五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四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于前文第 段相照应。
(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4) 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这样两种精神: 。
6、回答问题。
(1)“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文中的话回答。)
(2)你最敬重卑微者的那一点,为什么?
(45)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他背回家。毛驴向他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只好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于是问:“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量才重千斤呀!”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 给下面词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横线。 毛驴(lǘ lú) 山芋(yǜ hú) 友谊(yí yì)
分(fēn fan)量 耳朵(duō duo) 垂(chuí shuí)下头 2、 给多音字组词。 bēi ( ) shān ( ) 背 扇
bai ( ) shà( )
3、 找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缓缓――( ) 友谊――( )
4、 文中的“千斤”这句话是谁说的,请在( )里打“√”。 (1)、毛驴说的。( ) (2)、牛大哥说的。( ) (3)老山羊说的。 ( )
5、 下面3个题目,那个可以做这篇故事的题目。请你选择一个,在( )里打“√”。 (1)毛驴和老山羊 ( ) (2)老山羊和牛大哥( ) (3)毛驴和牛大哥( )
6、 毛驴听了牛大哥和话后“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说明了什么? 7、 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8、 用文中的一句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46)
铺路工
去年夏天,当人们正在乘凉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开来一车铺路工。他们衣着(zhezháozhu?)陈旧,脸色黑红,行李简单。他们看好一个地方,搭起帐篷,埋锅安灶,准备铺路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