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该患者血K+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病例4-2:
患者高某,男,65岁,慢性咳喘20余年,肺心病史6余年,本次因感冒后,咳喘加重3天住院。
查体: T37.6。C, P98次/分,R30次/分,BP100/70mmHg。 慢性病容,口唇轻度紫绀,桶状胸,两肺闻及大量干罗音。
血气:PH 7.32,PaCO2 59mmHg,PaO260mmHg AB32mmol/L,BE 8.1mmol/L。
治疗:给予吸氧、抗感染、解痉祛痰平喘等处理,病情好转。
思考题:
1.该患者是否发生了酸碱平衡紊乱?原因是什么?
2.各血气指标的变化说明是哪种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
病例4-3:
患者李某,女,39岁,进食后恶心,呕吐15天入院。半年前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近半月上腹饱胀不适,餐后疼痛,并恶心呕吐,呕吐物含发酵酸性宿食,近几日尿量明显减少而色深,消瘦,卧床不起。入院查体:T36.9。C,P96次/分 R16次/分,BP110/70mmHg。神智不清,皮肤黏膜干燥,眼窝深陷 实验室检查:K+3.2mmol/L,血Na+159mmol/L,血Cl-88mmol/L;pH7.51,PaO261mmHg,PaCO250mmHg,BE7.8mmol/L,HCO3-40mmol/L,入院诊断为幽门梗阻。
思考题:
1.该患者属于何种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其发生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2.如何分析该患者血气变化?
3.该患者有无水电紊乱?如果有是什么类型?
4.如何治疗?
病例4-4:
患者王某,女,25岁,约3小时前与爱人吵架,哭闹,呼吸急促,约10分钟前突然出现手足抽搐来院就诊。查体: T36.9。C,P90次/分,R29次/分,BP105/75mmHg。 血气:PH 7.49,PaCO2 28mmHg,HCO3-20mmol/L,PaO269mmHg,BE -4mmol/L。
初步诊断为:癔病,处理后留急诊观察。
思考题:
1、该患者发生了何种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2、如何分析各血气指标的变化?
3、如何治疗?患者为何出现手足抽搐?
病例5-1
某肺气肿患者,体格检查T:36.9℃,P:112次/min,R:24次/min,BP:15.0/10.0kPa(112/75mmHg)。神志清楚,端坐位,呼吸略促,口唇紫绀。血氧检查为: PaO26.0kPa (45mmHg),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动脉血氧饱和度为70%。
问题:
患者为何种类型的缺氧?其依据是什么?
病例5-2
刘某为贫血患者,面色发白,精神不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g/dl,血氧检查为: PaO213.3kPa (100mmHg),动脉血氧容量12ml/dl,血氧含量1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3.5ml/dl。
问题:
患者为何种类型的缺氧?其依据是什么?
病例6-1
女性患者,2岁,1天前出现发热,咳嗽,无痰,体温39℃,无呼吸困难。于入院前开始抽搐,两眼向上凝视,四肢抖动,持续1分钟后自行缓解。 体检:神志清楚,体温39℃,心率110次/分,呼吸30次/分。咽部充血、双扁桃腺Io肿大。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水泡音。
化验:WBC:13.3×109 /L淋巴细胞16%、中性粒细胞 83%。 问题:
1.该病人体温为什么升高,其机制是什么? 2.该病人为什么出现惊厥?
病例7-1:
患者程某,男性,10岁。左臂、左大腿大面积烧伤。入院时T:37.5℃,HR:125次/分,BP:130/85mmHg,WBC:1.5×10/LN:0.9,GLU:10mmol/L。2-3日出现上腹部不适,伴黑便2次,大便潜血阳性。 问题:
该患者处于什么病理状态?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黑便,其发病机制如何?
病例8-1:
+
患者,女,25 岁,已婚。因妊娠39周,伴下腹痛3小时入院。 分娩经过: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均较正常,但在娩出一正常男婴后不久,产妇即觉气促,呼吸28次/分,心率130次/分,血压11/8 kPa ,随之产道大量出血,约1200ml,且流出的血不凝固。实验室检查报告: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85秒(正常对照48 秒),凝血酶原时间(PT ) 25秒(正常对照14秒),凝血酶时间(TT ) 21秒(正常对照12秒),纤维蛋白原定量(FIB)0.98g/L。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阳性(+++)、外周血红细胞碎片>6%。
9
发现补液处有血肿,臀部肌内注射部位有瘀斑。
抽血作病理活体检查报告:血中有羊水成分及胎盘组织细胞。 问题:
1.本例分娩过程突然发生气促的原因是什么?
2.本例产后出现产道大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什么?
病例9-1: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19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体检: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血肿。Bp:65/50mmHg,HR:125次/分,T:36.8℃。在送医院途中患者逐渐转入昏迷,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问题:
1.该患者属何种类型休克?
2.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一阶段?临床休克时,血压一定会降低吗? 3.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4.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
病例10-1
患者男,50岁。因胸痛约1小时入院。经心电图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前间壁)。
查体:血压100/75mmHg,心率37次/分钟,律齐,意识淡漠。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同时急查心肌酶、凝血因子、电解质、血常规等。入院后约1小时给予尿激酶150万静脉溶栓(30分钟滴完)。用药完毕患者胸痛即消失,但约10分钟时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颤,血压90/65mmHg。
治疗:立即给予除颤,同时给予利多卡因、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监护显示渐为窦性心律、血压达正常范围。复查心电图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问题:为什么患者在溶栓治疗胸疼症状消失后又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血压下降?
病例11-1
男性60岁,患高血压10年,且有30多年的抽烟史。一个月前感冒后一直接咳嗽多痰,经消炎、止咳、祛痰药也不见好转。近几天来伴胸闷气短;活动后呼吸困难加重,症状持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