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组织发展及考察及启示考察报告
根据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与德国基督教发展服务社(eed)有关项目的安排,中国社会组织考察团一行10人,应邀于2007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赴德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项考察。考察团团长由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巡视员廖鸿同志担任,副团长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潘大洲同志担任,XX市民政局局长佘明哲为顾问,考察团成员有:民促会副秘书长李杰、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调研员井华、吉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铁军、XX市社团局处长刘竞先、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处长钱立、江西省民间组织管理处处长李和生、宁夏区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马玲。
德国方面合作单位为这次考察活动做了精心安排,活动日程周到细致,特别是民促会国际顾问海曼女士、翻译胡海燕女士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工作,为这次考察活动增色很多。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德国司法部、柏林市司法局、德国联邦议会公民咨询委员会、德国基金会联盟、德国环保社会组织地球之友、德国社会问题中央研究所、德国联邦工会、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工商会、德国社会救济组织—“救济餐桌”、德国经济与合作发展部、德国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协会、德国基督教发展服务社等13个部门和组织。考察团通过座谈、走访和参观的形式,就德国社会组织建设、发展以及监管等方面情况进行了
广泛、深入和坦诚的交谈,初步了解了德国社会组织(本报告所称社会组织,即指过去所称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发展、登记、法律、管理体制情况以及相关政策。考察活动使每个团员都感触颇深,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德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情况
(一)发展现状、历史和作用
德国是一个法制非常健全的现代国家,有着健全完备的结社法制和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也是当今世界上社会组织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发达的社会组织已成为今天德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德国大约有100万个社会组织,其中近60万家为登记注册的,还有约50万家为未注册登记组织。在德国,社会组织既可以办理登记,也可以不办理登记。这是德国社会组织管理的一种特殊性做法。德国的社会组织与人口比为1:75,远远高于中国(1:5400),也高于英国(1:250)、日本(1:260)等许多发达国家,堪称世界上社会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各方面需要,还形成了重要的经济力量,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现有能查到的资料表明,早在1995年,德国社会组织(不包括宗教团体)的经济规模就达到944亿美元,占国家gdp的3.9%,并且提供了相当于144万个全职工作岗位,占全国非农业就业的5%左右,服务行业就业的12%。
德国有着悠久的结社传统,早在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
起和市民阶层的诞生,第三等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下层市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逐渐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制度──行会,来进行自我管理并协调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这对德国人结社精神的影响弥深。行会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公共道德:社会成员无论出身、地位、宗群和信仰如何不同,都应遵守共同的规则、纪律和职业道德。这打破了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滋生出平等观念、公共伦理和团体意识,成为德意志文化中一种普遍的公共精神。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各种形式的劳动结社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事扶贫济困的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目前全德有此类社区基层组织249个,其志愿者规模达110万人。20世纪50─60年代是德国各种结社组织普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致力于反贫困、反饥饿、社会救助等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70年代以后,关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倡导组织、各种环保组织发展起来,并积极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公共政策。
德国的社会组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范围广、类型多,可分为互益性和公益性两大类。公益性组织涵盖了医疗、环保、教育、体育、文化、慈善救助等领域,是德国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重要支柱。互益性组织以行业协会和商会最为突出,这类组织在经济协调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从考察交流的德国社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来看,社会组织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增大了公民对社会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公众的意识表达和维护权益的能力。众多的志愿者通过社会组织的平台直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公民
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慈善公益意识、互助意识、倡导意识等显著增强,从社区到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博爱的景象。如德国基金会联盟,旨在保护德国的基金会利益不受大众、政策及政府当局的侵犯,确保基金会有效开展工作,达成它们的目标。该联盟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各个基金会之间的对话以及经验交流;汇集资料编辑整理出版、提供学者研究;保护基金会利益不受外部集团侵害;帮助独立的基金会解决特有的困难以及与其它国家基金会联盟以及欧洲基金会中心进行合作等。通过这些有效的工作,使得公众根据关注基金会的重要性,意识到基金会在当今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德国基金会的监管部门也成为了该基金会联盟的会员(基金会监管部门也可以成为联盟会员,是德国基金会管理体制中的一大特色,密切了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也提高了基金会的参与意识)。又如德国地球之友,主要工作为环境和自然保护,该组织致力于各种环保的倡导活动,还致力于农业政策、土地使用的多样化、提倡健康食品和安全的畜牧业,并与各国地球之友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地球的环境保护工作。该组织不仅获得了国内公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还获得了许多国家的相关组织的赞同。再如德国伯尔基金会,环保与和平活动是它的缘起,积极从事生态及可持续发展、妇女权利及性别民主、民主和人权、媒体多元化和舆论监督等业务。其在中国的环境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对ngo的能力建设、提高能源利用的无锡项目等,还与中国国际社会组织促进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伯尔基金会之所以要到中国开展工作,是因为它认为中国的环保工作在世界非常重要,而且认为环保问题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的问题。现在国际上对中国环保有一种片面的不正确的看法,认为中国环保工作很差,伯尔基金会认为这是不对的,中国在环保工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现在中国正面临一个转机,并且需要国际上的支持。总之,德国社会组织的作用,从国内到国外,呈多方位发展态势,这充分体现了德国社会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