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 课文主题感悟(54分)
一、课文聚焦。(38分)
1.选择。(3分)
(1)“遥知兄弟登高处”中“兄弟”的意思是( )
A.哥哥
B.弟弟
C.哥哥和弟弟
(2)“爆竹声中一岁除”中“除”的意思是( )
A.台阶
B.过去
C.数学上求商的方法
(3)“遍插茱萸少一人”中“遍”的意思是( )
A.全部
B.量词,次,回 C.又
2.阅读课文,完成练习。(12分)
(1)《清明》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杜牧。诗中反映节日特点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选
自唐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表达了诗人在________节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人们常用《元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万物更替之理。
(4)下面的三首古诗分别写出了哪些节日情景或节日特有的活动?(多选)
①《元日》( )
1 / 9
A.放爆竹 B.吃饺子 ②《清明》( ) A.雨纷纷
C.饮屠苏酒 D.换桃符
B.行人脸色凝重 C.喝杏花村的酒
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A.登高
B.赏菊花
C.插茱萸
3.理解,选择。(2分)
(1)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家发现,西汉时代前的两千多年,人们已经懂
得了用麻来造纸。
B.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
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C.考古学家发现,西汉时代后的两千多年,人们已经懂
得了用麻来造纸。
(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用麻来造粗糙的纸。 ②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但那时候没 有纸。
③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改进了造纸术。
④后来,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4.理解,填空。(21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一文,作者在描写这幅名扬中外
2 / 9
的画的内容时很有顺序,先描写画上的________,接着描写__________,然后描写__________……不仅描绘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还描绘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____。“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是指张择端刻画的人物很多,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由“三百六十行”我想到了一则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的发明》按照________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其
中,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这句话时,我想到了现在的许多纸,如复印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赵州桥又叫________。它在__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______年了。
二、主题积累。(13分)
1.想一想,再连线。(4分)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五月初五
包粽子、赛龙舟 看花灯、吃元宵 插茱萸、登高
九月初九 八月十五
3 / 9
重阳节 正月十五 祭月、吃月饼
2.按要求完成练习。(9分)
(1)找一找,填一填。(4分)
文房四宝:______________ 花中君子:______________ 中医四诊:______________ 雅人四好:______________ (2)根据描写,填写“花中君子”。(3分)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③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3)“琴棋书画”中你最喜欢什么呢?请写出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题讨论。(3分)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们小组收集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如果你是小组长,现在组织小组讨论一下,将如何多种形式地将有关中秋节的内容展示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片段分析(14分)
四、课文片段阅读。
4 /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