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大量流失。壹是从存差来见,县域金融机构的存差明显大于市区金融机构,且持续扩大。2000年末,县域金融机构贷存比为71.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到2005年9月末,贷存比降到49.1%,比2000年低22.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26个百分点。之上数据分析显示:近年来县N省域金融资源在不断流失。(二)金融服务压抑。目前由于我省县域金融机构种类单壹,体制僵化,因而导致县域金融服务压抑现象相当明显。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壹是县域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功能的淡化。主要表当下县域金融服务网点的萎缩,造成了部分客户难以享受到及时、便捷的金融服务和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限制了新增贷款的发放。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淡出,造成农村信用社“壹社难支三农”的局面,金融支农的效应降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受阻。三是邮政储蓄金融服务功能的异化。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机构这壹“抽血机”完全脱离了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失血”过多。(三)金融功能压抑。当前N省县域金融功能压抑主要表当下以下几个方面:壹是融资功能压抑。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日益弱化,导致金融民间金融日趋活跃,“二元金融”现象非常明显。据不完全统计,N省县域经济通过民间融资的比例是通过
银行融资总量的五倍之上。二是县域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不断减弱。从2000-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占GDP的比值在逐年下降,且远远滞后于市区贷款占GDP的比值(见表4)。此外,N省县域金融机构近几年来几乎没有新增贷款。2005年1-9N省月县域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为-2.4亿元。这都说明县域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力度在不断减弱。三是县域金融产业贡献度逐年递减。近几年来,N省县域金融产业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从纵向比较来见,2004年N省县域金融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为2000年分别下降7.1和3.2个百分点,这都说明了N省县域金融业的产业地位在走下坡路。从横向比较来见,2004年N省县域金融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偏低的,比全省平均低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当前N省县域经济滞后和金融压抑的矛盾交织在壹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已经陷入了“经济发展滞后——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机构撤离——金融资源外流——经济愈加落后”的恶性循环,这壹发展困境亟待破解。
二、资源约束和制度缺陷:基于县域发展双重困境的合理诠释 目前县N省域发展缘何会陷入经济滞后和金融压抑的恶性循环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壹)县域资源约束和金融市场导向之间的矛盾是的县域发展双重困境根源。县域资源约束和金融市场导向之间的矛盾主要表当下俩个方面:壹方面目前N省县域经济因其面临企业规模小,投资缺乏大项目;资源开发型项目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投资力度不大,发展后劲不足;缺乏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资源约束,且且推动这壹资源约束型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来自更为稀缺的金融资源,而当前N省县域国有银行的存多贷少和邮储的只存不贷加剧了县域金融压抑的矛盾。另壹方面,市场导向的金融资源配置和资源约束的N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阶段性矛盾,从长期见,金融资源流向高回报率产业和地区是市场主体趋利理性的必然结果,而由此形成的体制转型成本和收益分担却不尽合理,本已面临资源约束的县域资金外流无疑加剧了县域经济的滞后。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较城市经济有着较高的内在风险,这种风险必然波及到和之相连的金融企业,使得县域经济的内在风险和金融支持的市场预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制约了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加剧了县域发展的双重困境。金融制度健全和否取决于其能否针对金融发展的需要做出及时、准确的适应性调整(2)。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许多不适应县
域经济发展的方面。壹是创新和服务相对滞后。壹方面县域金融机构大量收缩,服务县域经济的主体缺位,致使县域金融服务出现“断层”和“空白”。另壹方面,农业保险、信贷担保和支付结算的缺失导致金融成为抑制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原因。二是在运营制度上,全国普遍实行的严格信贷管理举措和尚处发育期的信用市场现状存在脱节。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普遍上收,减少了基层支行的授权额度,且普遍实行运营战略转移,信贷投放向中心城市、优质客户集中,同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减弱了基层行信贷发放的积极性;三是管理体制上,邮政储蓄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抽水机”。转存人民银行的零风险的高利差使邮政储蓄大肆揽存,“抽水机”似的源源不断地将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造成基层地区企业出现资金需求“脱媒”现象,必然会导致县域经济加剧恶化。之上金融制度对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剔除”和“制度创新”加以改善,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壹个合理有效的金融制度环境。 (三)地方政府干扰和市场失灵是县域发展陷入双重困境的导火线。早在1973年麦金农和肖就分别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指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受到抑制(3)。可是,在经济转型国家的金融市场中,
壹些地方政府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导致金融资源的流向更多地取决于政府的意愿而非市场效率。特别是县域金融市场失灵和地方政府干预不当导致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严重妨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壹方面,由于处在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贷款偏好等,主观上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下大功夫了解农户的相关信息,对于农户的贷款需求存在着消极的情绪。另壹方面,从深层次见,是农村金融机构缺少激励和约束机制;金融从业人员素质普通较低,管理知识和能力不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要求;且由于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无所适从而进壹步加剧了金融压抑的强度。
三、产品和制度创新:破解县域发展双重困境的金融通道 通过之上分析,能够见出,在县域经济中,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二者是壹个互动的过程,只有二者互相促进,才能保证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当前怎样才能破解县域经济滞后和金融压抑的双重困境呢?笔者认为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