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个理性的厂商在MR>MC时,( A )。
B、 在任何条件下都应增加产量 B、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减少产量 C、只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才增加产量 D、只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才减少产量 12、若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随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则该行业是( B )。
A、成本递减的行业 B、成本递增的行业 C、成本不变的行业 D、上述中的任何一种 13、厂商的停止营业点位于( D )处。
A、P=AVC B、TR=TVC C、总损失=TFC D、以上都对
14、如果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厂商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5,商品的价格P=6,则相应的边际收益MR为( B )。 A、7.5 B、4.8 C、1 D、24
15、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被视为( C )。 A 显性成本 B、经济利润 C、隐性成本 D、不变成本
三、简答题: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效用是对从某一商品组合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感的主观衡量,分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总效用就是消费者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满足的总量;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量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量,因此也就是消费最后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随着消费的增加,消费着的总效用也增加,总效用曲线由左往右上倾斜;但消费者总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却是不断减少的,即边际效用曲线由左往右下倾斜,如下图所示。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TU=U(X),则边际效用函数为:
2dU(X)dU(X)dMUdU(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表达为: MU?MU??0;??0 2dXdXdXdX 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即边际效用大于零表示随着X的增加,总效用也相应增加;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则表示随着X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答: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在需求曲线上是指某一点的横坐标。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对该山品需求量的变化,在需求曲线上表现为曲线上的点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如图中从A点到B点)。
13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个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它是指整个需求曲线。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变动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中从D1移到D2)。
可见,按照上述的分析,需求的变化都将引起需求量的变化,而需求量的变化不一定引起需求的变化。 3.恩格尔定律
答: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通过对大量家庭的预算开支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随着收入的增长,用于食品的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也就是说,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非常低的。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所占其收入的比重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家庭)的富裕程度,较富裕的国家的食品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小于较贫穷的国家。这就是所谓的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4.消费者均衡条件
答: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时的一种均衡状态。如果消费者把其既定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x,y两种商品,那么,消费者从x,y两种商品的消费中获得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即:MUX/MUY = PX/PY,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几何意义是:它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如下图中E点所示。
5.垄断形成的原因
答:垄断也称完全垄断,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规模经济; (2)专利; (3)对资源的控制; (4)特许权。
四、计算题:
1.已知生产函数Q=KL-0.5L2-0.32K2,其中,Q为产量,L与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令上式中K=10单位。 (1)写出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和边际产量(MPL)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
解:对于生产函数Q = KL-0.5L2 -0.32K2,令:K=10,
则:Q =10L-0.5L2-0.32×102 = -32+10 L-0.5 L2。 (1)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为:
APL= Q/L=(-32+10 L-0.5 L2)/ L = 10-0.5 L-32/ L。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为:MPL=10–L。 (2)对于总产量函数Q = -32+10 L-0.5 L2,欲求总产量极大值,只要令其边际产量为零,即:10–L=0,
求得:L=10。 dQ dQ
又∵ ——(——)= -1<0,∴所求L = 10为极大值点, dL dL
即:当总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用的劳动为10。
同样地,对于平均产量函数APL= 10-0.5 L-32/ L,
d d
——APL= -0.5+32/ L2,令:——APL=0,即:-0.5+32/ L2=0, dL dL
则L2=64,于是得到:L = 8(L = -8舍去)。 d d
又∵ ——(——APL)= -64/ L3<0,∴所求L = 8为极大值点, dL dL
14
即:当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用的劳动为8。
对于劳动的边际产量MPL=10–L,由于MPL为负倾斜的直线,而且劳动L不可能小于零。故
当L=0时,MPL有极大值,亦即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用的劳动为0。
2.若很多相同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都是LTC=Q3-4Q2+8Q,如果正常利润是正的,厂商将进入行业;如果正常利润是负的,厂商将推出行业。(1)描述行业的长期供给函数。(2)假设行业的需求函数为QD=2000-100P,试求行业的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和厂商的个数。
解:(1)已知LTC=Q3-4Q2+8Q,则LAC=Q2-4Q+8,欲求LAC的最小值, dLAC
只要令:—— = 0, 则Q=2。这就是说,每个厂商的产量为Q=2时, dQ
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为:LAC=22 -4×2+8 = 4。
当价格P = 长期平均成本时,厂商既不进入也不退出,即整个行业处于均衡状态。故:行业长期供
给函数即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行业的长期供给函数为P = 4。
(2)已知行业的需求曲线为QD=2000-100P,而行业的反供给函数为P = 4,
把P = 4代入QD=2000-100P中,可得:行业需求量QD=2000-100×4 = 1600。 由于每个厂商长期均衡产量为2,若厂商有n个,则供给量QS =2n。 行业均衡时,QD = QS ,即:1600=2n,∴n=800。
故:整个行业均衡价格为4时,均衡产量为1600,厂商有800家。
3、假设有两个寡头厂商的行为遵循古诺模型,其成本函数分别为:
TC1=0.1q12+20 q1+100000,TC2=0.4q22+32 q2+20000。这两个厂商的产品同质,其市场需求函数为Q=4000-10p。根据古诺模型求:(1)厂商1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 (2)均衡价格P及均衡产量q1、q2; (3)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
五、分析讨论题(三选二) 1、为什么寡头市场上会存在“价格刚性”现象,请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答:根据寡头市场的斯威齐模型可知,寡头厂商的的需求曲线是折弯的,由折弯的需求曲线可得到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如图(2)所示,图中与dB段所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d,与需求曲线BD段相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D,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寡头厂商的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其间断部分为垂直虚线FG。只要边际成本SMC曲线的位置变动不超出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寡头市场上存在着“价格刚性”现象。
3.试论述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和完全竞争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答:(1)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W,,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VMP=MP·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W,或MP·P=W。
(2)完全竞争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是效用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供给问题上的具体化,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与“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供给资源的边际效用属于“间接效用”,即要素供给通过收入与效用相联系。假设要素供给增量(如劳动供给增量)
?U?U?Y???Y?L,取极限为ΔL,由此引起的收入增量为ΔY,而由收入增量所引起的效用增量为ΔU,则:?LdUdUdY??dLdYdL 其中,dU/ dL即为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它表示要素供给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消即为:
15
费效用的增量;dU/ dY和dY/ dL分别收入的边际效用和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由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的边际收入等于要素的价格W,于是,dU/ dL= W·dU/ dY。
与要素供给提供间接效用相比,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属于“直接效用”,若用l表示资源数量,则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即:ΔU/Δl,取极限即为:dU/dl。因此,完全竞争消费者要素供
dUdUdU/dl?W??WdldYdU/dY给原则可以表示为:或。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