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1). [2]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1).
[3]百度百科.“大外交”词条.网址: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770255.htm?fr=ala0,访问日期:2009年12月21日.
[4]吴建民.外交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1). [5]徐萍、李洪影.论美国外交的政治特征[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4). [6]习蕾.论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J].青年科学,2009(7).
理想主义和虚伪无耻---读《大外交》 文/爱谁是谁
最初看到这本基辛格的《大外交》还是好几年前在网上随意浏览时无意中发现的网上版本。当时便如获至宝,全心全意投入到阅读中去了。不过,很遗憾,网上的那个版本十分不全,因此最后十分的不尽兴。然后是三年到北京出差,在首都机场的书店里看见了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大外交》,当即买下。很遗憾的是,买下之后,由于世俗生活的诱惑,却很少再有时间认真地静下心来读这本书,而只是在偶尔郁闷无事的时候拿出来翻上几页。其间,甚至,将此书置于一友人处长达一年之久。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虽然我的那位友人也并未认真地翻上几页。
就这样,用了三年的跨度,我才将这本《大外交》完整地读了一遍。老实讲,仅仅是这样的阅读经历来写读书笔记确实有些草率,但心中愤懑激荡不已,潦草几字,只为泄愤,并非为博他人一笑,所以倒也无所谓。
坦白讲,虽然愤愤不已,依然觉得这本《大外交》是本好书。曾经和借此书的友人谈过自己买此类人文书籍的标准:能给人大量有用的客观信息去帮助人做出独立客观判断的书籍。他当时不以为然,深信“一本书中哪怕一句话有价值也值得购买”。这想必是此书置于其处一年,而其终未读完此书的原因所在。
回到《大外交》。此书确实能满足上述的标准,能给予读者大量有用的客观信息。至少,它提到的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和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人物给予一个又一个触发点,触发我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发现更多的背景和细节,或有新的发现,或回来验证。不过,这主要是我的前期阅读感受。而我越读到后来,愈来愈接近当代社会的时间节点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前述的愤懑激荡:基辛格将美国外交的虚伪无耻哪怕在写书中也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在描述到美国外交政策的时候,每每必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理想主义的传统”。翻翻三百年的历史,美国何时有过作者所谓的“理想主义”,而且还是“传统”?不过都是国家利益作祟!不过都是迪斯雷利所言“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奇怪且可笑的是,当我准备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一下
其他网友的读书笔记,居然十分认同基辛格的阐述。只能说美国文化入侵对很多中国人的思维有了近乎洗脑的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其姓Kissinger应源于德语,据我的判断应是源于地名Kissingen(德语中,地名中的n转化为r,此词即表达此地的人)。在基辛格出生的弗兰肯地区有一个小城叫Bad Kissingen,似乎可为这一判断为佐证。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Kissinger此姓和被洗脑人士想象中的按英语语法来的“接吻中人”毫无瓜葛。这正如车王舒马赫的名字如果按照德语音译的话,应该叫米歇尔而非麦可尔一样出乎被洗脑人士的意料。
可以理解的是,作者在著述此书并描绘所谓美国外交“理想主义的传统”的时候,已觉察到此一概念与美国外交的历史及现实格格不入。但是由于“道德”先行,作者几乎是在用说教的口气妄图说服自己和读者相信:确实存在所谓的“传统”,而历代美国的政客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让我们从头开始。
在开篇,作者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教风格便已体现:“… 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上,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美国在国际上的经历一直是信仰胜过经验…”“…美国反对的不是国际局势的改变,而是改变的方法,尤其是使用武力…”。简短的几句话,作者已经把美国的外交置于道德的最高端。但是,作者所描述的“历史传承的理想主义”却是事实上
的虚无飘渺。在美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进入国际外交大舞台之前,美国是怎样的“信仰”和“理想主义”: 1. 1819年迫使西班牙让出佛罗里达。
2. 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
3. 1898年, 美国接管了整个菲律宾群岛。为了保卫这块刚得到的遥远的土地,美国又吞并了关岛、夏威夷、萨摩亚和威克岛,而且为建设一条由美国控制的地峡运河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
多么可笑的“信仰”和“理想主义”!不过是武力夺取更多的领土和国家利益。然后是建设武力,炫耀武力,用武力维持包括领土在内的国家利益:
1. 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了“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事务。
2. 1890年,西奥多·罗斯福为《太平洋月刊》写了一篇关于马汉刚出版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6-1783)》的书评。他在书评中公开赞扬了作者,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美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要有巡洋舰,而且要有一大批能与其他任何国家抗衡的战列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