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实验室也可以用装置甲制备SO2、C2H4
B.实验过程中,应先让装置乙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开始装置甲中的反应
C.实验过程中应该关闭弹簧夹3,让装置丙中的NaOH溶液充分吸收多余的Cl2
D.反应结束后将三颈烧瓶中的溶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可制得氯化铁晶体
答案 B
解析 实验室一般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实验室制备C2H4时的加热温度为170 ℃,实验中需要使用温度计,该装置中无温度计,A错误;实验过程中,应先让装置乙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使铁屑转化为氯化亚铁,然后开始装置甲中的反应,甲中反应生成的氯气将乙中的氯化亚铁氧化,从而得到氯化铁,B正确;实验过程中不能关闭弹簧夹3,否则会因气压过大而造成仪器炸裂,C错误;氯化铁易水解,将三颈烧瓶中的氯化铁溶液直接加热浓缩、冷却结晶,难以制得氯化铁晶体,D错误。
12.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为电源的正极
B.溶液中H+从阳极向阴极迁移
-
C.Ag-Pt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NO3+12H++10e-===N2↑+6H2O
D.电解过程中,每转移2 mol电子,则左侧电极就产生32 g O2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给电解装置图可知,Ag-Pt电极上NO-3转化为N2,
-+
发生还原反应:2NO-3+10e+12H===N2↑+6H2O,则Ag-Pt电极作阴
极,B为电源的负极,故A为电源的正极,A、C两项正确;在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所以溶液中H+从阳极向阴极迁移,B正确;左侧电极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则每转移2 mol电子,左侧电极产生16 g O2,D错误。
13.25 ℃时,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0 mol/L NH4HCO3溶液pH=8.0,由此可知 Ka1(H2CO3)>Kb(NH3·H2O)>Ka2(H2CO3) B.向氨水中加入NH4Cl固体,溶液中
c?NH3·H2O?·c?H+?
增大 +
c?NH4?
-
C.向CH3COONa溶液中滴加硫酸至中性时, c(SO24)<c(CH3COOH)
D.图中曲线可以表示向100 mL 0.01 mol/L 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02 mol/L NaOH溶液的pH变化情况(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 C
解析 1.0 mol/L NH4HCO3溶液pH=8.0,说明NH+4的水解程度小于HCO-说明Kb(NH3·H2O)>Ka1(H2CO3)>Ka2(H2CO3),A错误;3的水解程度,
c?NH3·H2O?·c?H+?+
表达式为NH4的水解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故+
c?NH4?
向氨水中加入NH4Cl固体,其比值不变,B错误;根据电荷守恒,
2-
c(CH3COO-)+c(OH-)+2c(SO4)=c(Na+)+c(H+),根据物料守恒有c
(CH3COO-)+c(CH3COOH)=c(Na+),且溶液呈中性,综合两式可得
-2-2c(SO2C正确;醋酸是弱电4)=c(CH3COOH),故c(SO4) 解质,则0.01 mol/L CH3COOH溶液中c(H+)小于0.01 mol/L,起点pH不能为2,且加入50 mL 0.02 mol/L NaOH溶液时,反应生成醋酸 钠,此时溶液已呈碱性,因此V(NaOH)=51 mL时pH>7,D错误。 B组 7、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A 现象或事实 解释 化石燃料燃烧时采取脱硫措施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 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B 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去油污 应 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C 母戊鼎 静置后的淘米水能产生丁达尔D 效应 答案 D 该鼎属于铁合金制品 说明淘米水具有胶体的性质 解析 化石燃料燃烧时采取脱硫措施,能够减少二氧化硫等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不能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故A错误;碳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油脂在碱性环境下水解,碳酸钠与油脂不能直接反应,故B错误;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母戊鼎,属于铜合金制品,故C错误;淀粉水溶液为胶体,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淘米水具有胶体的性质,故D正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