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也出来迎接木兰。
师:也是一种喜悦,而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迎接自己的妹妹。这个细节太漂亮了。 生3:我找到的是第三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从“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她的弟弟也十分兴奋他姐姐回来,想要杀猪羊来庆祝姐姐回来。 师: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弟弟脸上的笑容,“磨刀霍霍向猪羊”呀,多么快乐呀,姐姐回来了。
生4:我找的是最后一个层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是讲木兰的伙伴根本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说明她在打仗的时候和男兵一样勇猛,借此赞美木兰打仗的时候非常勇猛。 师:对,伙伴皆惊忙,就是侧面烘托。
生5:我找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因为木兰在征战的时候,她是和男兵一样,没有好好地打扮过自己,这里体现出她回家后的快乐心情。
师:对,通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诗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见木兰回家的快乐,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窗理云鬓”,那种秀发像云一样的美丽呀。 生6:我不是找了一个单独的点,我是在前两个层次中找了六个小细节来阐释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我在第一个层次中找的是前三个同学找过了的“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和“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表现出听说了木兰得胜归来之后,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杀猪宰羊来庆贺的场景。这是第一个层面。
师:你说的是其乐融融,我再给你加四个字,亲情融融啊!
生6:这是第一个传神的层面。第二个传神的层面,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因为我觉得从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木兰征战之后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之后的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并且是换了她自己原来女性的衣裳,这样可以体现出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和快乐心情。
师:闺中情怀,女儿本色!
生7:我找到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还原了木兰本是女儿身柔美的那一面,木兰本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然而为了父亲要征战沙场,也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她的那种男儿气概。
师:这一句就像前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样,是一个特写镜头,细腻地写出她的动作,同时表现的还有她的心理。“当窗理云鬓”是多么一种欣喜的感觉。 生8:我找的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行十二年”说明了征战时间非常长,“不知木兰是女郎”,伙伴却仍不知木兰是女子,看出木兰的心思缜密,把自己是女性的一些细节掩盖得非常好,再加上刚才那位男同学说的,她打仗作风特别勇猛,加在一起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女子。 师:是啊,“惊忙”两个字用起来很传神。不是惊慌,惊慌就不好听了,既惊讶,而且忙起来,“惊忙”一词很传神呀。好,同学们大家品析得太美妙了!这一段话叫做尽情渲染。 师:这里,我们会学到好多好多的四字短语。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热烈欢快的喜庆氛围。这就是84个字,16句诗的魅力。 评:不难看出,在余老师不着痕迹的对话引领中,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品析的最佳境界。教师、学生、文本渐渐融为一体了。课堂对话简洁、融洽、切题,充满浓浓的文学色彩和《木兰诗》独有的诗歌意境。
师:继续积累:一个“阁”字。“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屋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女孩子的房间叫闺阁。有的地方,小木头
房子也叫阁,楼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面:“亭台楼阁”、“仙山琼阁”,“束之高阁”,还有“空中楼阁”,现在把它用来比喻不切实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师: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霍霍”就是一个成语。但现在这个成语情感色彩已经有变化,它的用途也有了变化。现在的成语就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把它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师:现在,你们要猜猜,老师刚才讲了一个四字短语叫“惜墨如金”。那么现在还会有一个带“墨”字的短语出来,会是什么“墨”呢? 生:“挥墨泼毫”。
师:能够马上想到“泼墨挥毫”,不错啊。其实是“泼墨似水”呀,就是在这里不惜用繁笔来进行描写。多有味道呀,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的文化是太漂亮了。 评:又一次课中积累,“阁”字与“戎”字一样,是浓浓的文化积累;“泼墨似水”与“惜墨如金”遥相呼应,巧妙至极。两次课中积累可谓简洁中见丰厚,质朴中见灵动,美妙至极! 师:好,同学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屏幕显示),《木兰诗》,读! 生:《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似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之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师: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这也是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唯一有这样美好形象的文学形象,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二个人了。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大家!老师很高兴! 生: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总评:这是一节诗歌品析课,这堂课本身何尝不是一首诗呢?这首诗美在精致的教材研读,美在精美的教学设计,美在精彩的师生对话。
一、角度独特的教材研读。读导读,余老师能抓住四字词语,将《木兰诗》的内容、故事特点、主人公形象以及这首诗的典型性及其风格诗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清新而自然。读诗歌内容,余老师能奇妙地发现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诗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诗歌用词、用句乃至修辞等手法的研读之精深自不必说。
二、精美而有韵致的教学设计。由导读入手的整体感知,由朗读入手的内容把握,由第四段过渡段入手的选段品析,再到课中的两次积累(看起来是知识的积累,其实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蕴的积累),无不简约而精美,丰厚而有韵致,整个课堂节奏充溢着诗歌一样的精美与凝练。 三、精彩而有品位的师生对话。整堂课的活动主角是学生,老师看似不经意的插话,却巧妙地将学生的品析推向了更细之处和更高境界,不难看出,在第四段品析之后,学生对木兰还乡那一段的品析更细致、更有深度、更立体、更具品位了。就这样,整堂课,师生的对话洋溢着诗一样的顺畅与自然之美。
总之,这堂课的美正体现着余老师课堂教学的美,余老师为学的精致与细腻,为人的温和与谦逊,做事的简约与干练都在这堂课中体现着、演绎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