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德育论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6 3:04: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22、为什么说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发展的? 23、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贯彻哪些德育原则? 1、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2、发展性

3、主体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4、活动性(知行统一、生活化、倡导亲身经验)

5、情感性(创设教育情境、注重潜移默化、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

※(大题)24、德育方法:

概念: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主要的德育方法: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1、启发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2、塑造法(陶艺家塑造陶土,积极作用) 3、树人法(整体培育)

4、雕琢法(精心、扬长避短、渐进) 5、建构法(发现) 6、综合法(互补) (二)具体的德育方法

依据德育活动所要完成德育目标的重点,按照德育手段、师生相互作用、品德形成过程、德育方法所具有功能等多种角度,综合起来加以分类。 可划分为:思维训练法(语言说理)、形象感染法、行为训练法、品德评价法和修养指导法等 方法 具体方式 德育手段 功能 思维训练 讲解、谈话、讨论、阅读语言 指导等 参观、示范、角色扮演、直观 情感陶冶 常规训练、活动锻炼 活动 训练道德思维, 提高品德认识 陶冶品德情感 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考查与评价,激励与抑制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形象感染 行为训练 品德评价 奖励、惩罚、评比、操行反馈 评定 各种方法的综合 反省 修养指导 ※情感陶冶法:

这是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受到感化的方法。

优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易为学生理解,也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感化、熏陶、激励作用。 缺点:不能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和大量的知识信息。

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文艺陶冶。 基本要求:

①教师精心设计教育情境;

②师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格的魅力(榜样) ③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

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美化和改进。 如英国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

※奖励法:是对学生优良的品德作出肯定的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 具体方法:赞许、表扬和奖赏

优点:认识优点,情绪愉快,增强信心 如何运用奖励法:

①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②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③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团体与个体相结合;

④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防止德西效应)

⑤奖励应当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已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教育全体学生。 ⑥目的、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⑦义务之外,得到公认、适当。

※惩罚法:是对学生不良品德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惩罚的方式:批评和处分

优点:合理的惩罚可使学生认识缺点、错误,引起内疚和羞愧感,促使其克服和改正不良品德,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意志和尊严感,培养学生抵抗诱惑的能力。

局限性:它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 如何运用惩罚法:

①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促使其认识缺点错误;

②合情合理、公平、及时准确符合实际;反对侮辱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

③要伴之以说理疏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性质、危害会产生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不使学生丧失信心; ④区别对待、机智运用。少用 ⑤集体舆论的支持; ⑥与尊重相结合

及时准确,与鼓励、行为指导并举 25、怎样写好操行评语:

要求:①以教育目的为指导,以德育目标、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

②形成性、民主性:平时多观察、了解记录,注意听取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客观公正。 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③全面性:对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文体活动、师生同学关系等方面实际表现进行全面考察,

概括性总结;

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其发展变化;汉堡包式 ⑤针对性,具体、恰当、符合学生特点。(文字要简明、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并能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般化)

⑥关于评语的准确性(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造成家长的误解。) ⑦教育性

⑧情感性:第二人称

其写法可概括为三原则:

一是写给学生看;二是写出“这个人”;三是写这个人的“新起点”。 26、如何运用修养指导法:

①学校应把学生品德修养指导及其能力培养纳入德育计划

②激发学生品德修养的愿望,调动其品德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动、读书、报告等) ③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提高他们自我品德认识和评价能力 ④ 帮助学生制订品德修养的标准和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 ⑤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品德锻炼,培养自我

⑥指导学生监控、评价自己,帮助学生克服品德修养中的障碍 ⑦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品德修养的习惯 如反思、记日记

27、学校德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对学校德育的结果及德育对象的品德状况作出价值判断过程。 包括对学校德育整体工作评价、对学生品德评价。

学生品德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发展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28、品德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方式、方法(396) ①、基本类型

(1)从德育过程的时间阶段上来划分:平时性和总结性 (2)从评价的内容上来划分:单向性和专题性、全面性 (3)根据评价的依据可分为:绝对、相对、个体或群体内差 (4)根据评价的性质可分为:肯定、否定、全面评价

(5)从评价形式看,品德评价法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如口头表扬、书面评定等。 ②、评价的方式(396) (1)教师评 (2)学生互评 (3)学生自评 (4)家长评 (5)社区评 ③、主要方法

(1)考核法(2)观察法(行为观察法)(3)谈话法(4)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5)测试法(评定量表法)(6)活动法(7)书面材料分析法(8)会议法(9)跟踪法(10)自陈法(11)情境评价法(12)个案研究法(13)操行评语法(14)成长记录袋 29、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有哪些?

生产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民众心态,社区环境、大众传媒,同龄人群体等

30、如何调控大众传媒:

(1)社会调控(宏观):侧重于对大众传媒的操纵者、制作者、经营者的控制 ①立法和执法

②建立青少年文化消费、交流和文化市场活动准则,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 ③其它具体措施(分级、儿童电视台、频道)

最根本的是社会要在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实体上花大力气。

(2)微观调控: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只能对传媒影响的选择和接受环节进行调控以形成德育对象本身的鉴赏、批判能力,从而趋利避害。 ①家庭重在具体指导和监护管理,重诱导忌压服。

②学校德育自身应采取显、隐性课程并重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大众传媒。 信息化德育

31、如何优化社会环境:

(1)学校应成为主动营造优化环境的主体力量(训育) ①主动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

②主动连接其它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

③学校德育应在体系上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社会环境的中介机制 (2)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

①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 ②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

③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 (3)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①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

②面向未来对历史和现实实现超越

32、如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 ①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1)家长委员会 (2)家长学校 (3)家长会

(4)互相访问(基本) (5)通讯或书面联系 (6)家长开放日

(7)网络(班级网站、Q群) ②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 (1)校外辅导站

(2)校外教育机构(社区教育委员会) (3)走出去,请进来

(4)关心下一代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

(5)与社会有关机构、组织、单位团体等进行互访、通讯联系等 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本要求: (1)把青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纳入城乡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充分发挥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作用 (3)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 (4)建立三结合德育组织

(5)学校德育要发挥在三结合德育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33、学校德育应坚持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一)人本化理念

道德是人为的、为人的、由人的 (二)主体性理念 1、提出

(1)是由道德本身的主体性本质所决定的。 (2)是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 (3)是符合儿童品德发展规律的。

(4)为消除传统的教育观念、做法提出的。 2、贯彻要求

1)反对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德育模式

2)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的机会, 学会选择。

(三)生活化理念 1、提出

对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的批判: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理想化、成人化、泛政治化 道德教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 2、基本思路

1)在性质上:凸现生活性 2)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3)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4)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5)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主体间的对话(我和你的关系、双向) (四)民主化理念

教师应以民主的精神、态度、作风对待教育工作,对待教育对象。 1、提出

1)民主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

2)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走向(面向全体)

3)也是符合儿童品德发展机制、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专制或放任行不通) 2、贯彻要求

1)反对文化权威主义(优势、优越)

2)师生的民主对话关系(感情交流、对症下药、建立信任,主动参与) 3)学校管理民主化 (五)终身化理念 (1)提出依据

1)是终身教育应有之义 2)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 (2)贯彻要求

1)树立终身德育的理念,把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德育看作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任务; 2)要搞好衔接,注意不同时期德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3)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搜索更多关于: 德育论复习资料 的文档
德育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cvqj98j0s9o8y39xxd9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