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5.轴对称:翻转1800能重合;
中心对称(图形):旋转180度能重合。 36.命题(题设和结论)、定义、公理、定理;
原命题,逆命题; 真命题,假命题;反证法。
37. ①轴对称变换: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②图形的平移:对应线段,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平移方向和距离是它的两要素。 ③图形的旋转: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的方向、角度、旋转中心是它的三要素。
④位似图形:它们具有相似图形的性质外还有图形的位置关系(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位似中心);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比就是位似比,对应线段的比等于位似比,位似比也有顺序;已知图形的位似图形有两个,在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位似中心,位似比是它的两要素。 38.相似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放大或缩小)。
(1)判定①平行;②两角相等;③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④三边对应成比例。
(2)对应线段比等于相似比;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对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比例的基本性质:若 , 则ad=bc;(d称为第四比例项)
比例中项:若 , 则 。(b称为a、c的比例中项;c称为第三比例项)
(4)黄金分割: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AC (5)相似基本图形:平行,不平行;变换对应关系作出正确的分类。 39. 三角函数: 在Rt△ABC中,设k法转化为比的问题是常用方法。 (4).俯、仰角:2.方位角: 3.坡度: (1).定义: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记忆碎片 sin30= , tan30= . (3)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 tanα=sinα/cosα; sinα+cosα=1 40. 方程基本概念: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 (1).一元一次方程:最简方程ax=b(a≠0);解法。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多对。 (3)二元一次方程组: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 2 2 0 0 sinα cosα tgα 30° 45° 60° ax(4)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 ? bx ? c ? 0 ( a ? 0 ) 的求根公式 根的判别式:; ? b 2 ? 4 ac ?2x1,2常用方法①因式分解法; ②公式法; ③开平方法; ④配方法。 ?b?b2?4ac2?(b?4ac?0)2a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方程没有实数根。 去分母 ;分式方程有增根,必须要检验。应用题也不例外。 (5)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6)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①审题;②设元(未知数);③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④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组);⑤解方程及检验;⑥答案。 41.(1)不等号:>、<、≥、≤、≠。 (2)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x<b、ax≥b、ax≤b、ax≠b(a≠0)。 (3)不等式的性质:⑴a>b←→a+c>b+c ⑵a>b←→ac>bc(c>0) ⑶a>b←→ac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⑷(传递性)a>b,b>c→a>c ⑸a>b,c>d→a+c>b+d.(用文字怎么叙述?)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乘除负数要变方向,但要注意乘除正数不要要变方向)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4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1)坐标平面内的点与一个有序实数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2)两点间的距离: AB=︳Xa-Xb ︳; CD=︳Yc-Yd ︳; 。 (3)X轴上Y=0;Y轴上X=0;一、三象限角平分线,Y=X;二、四象限角平分线,Y=-X。 (4)P(a, b)关于X轴对称P’(a, -b); 关于Y轴对称P’’(a, -b); 关于原点对称P’’’(-a, -b). 43.函数定义: 44.表示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描点法: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45.自变量取值范围:①分母≠0;②被开方数≥0;③几何图形成立;④实际有意义 46.正比例函数⑴y=kx(k≠0) ⑵图象:直线(过原点) ⑶性质:①k>0,…②k<0,… 47.一次函数⑴定义:y=kx+b(k≠0) ⑵图象:直线过点(0,b)(-b/k,0) ⑶性质:①k>0,…②k<0,… 48.反比例函数⑴定义: (k≠0)。⑵图象:双曲线(两个分支支) ⑶性质:①k>0时,图象位于…,y随x…;②k<0时,图象位于…,y随x…; ③两支曲线无限接近永远不能到达坐标轴。 49.二次函数解析式: 特殊型: (1) 与x轴的交点y=0,开平方法, (2)图象:抛物线(“五点一线”要记住) (3)性质: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当x= ,y有 值,是 ; 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当x= ,y有 值,是 。 (4)平移原则:把解析式化为顶点式,“左+右-;上+下-”。 (5)①a~开口方向,大小;②b~对称轴与a左同右异;③c~与y轴的交点上正下负; ④b2-4ab~与x轴的交点个数;⑤ma+nb~对称轴与常数比;⑥a+b-c~点看(1, a+b-c)。 50.(1)圆有关概念:弦、弦心距、半径、直径、圆心;弧、优弧、劣弧、半圆; 等弧、等圆、同圆、同心圆;圆心角、圆周角;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个圆周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 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注意一弦对两弧)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6)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y o (k>0,b>0x y o (k<0,b>0x y o (k>0,b<0x y o (k<0,b<0x y?ax2(a?0),y?ax2?k(a?0)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8)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0)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1)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相切两圆的连心线必过切点; 51.(1)视点,视线,视角,盲区;投射线,投影,投影面.(投影类的题目常与全等、相似、三角函数结合进行相关的计算。) (2) 中心投影:远光线(太阳光线);平行投影:近光线(路灯光线)。 (3)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看不见的轮廓线要画成虚线,线段要保持原长或标明比例尺。 52. 53.面积问题:①同底(或同高),面积比等于高(或底)之比;②相似图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54.尺规作图:线段要截,角用弧作,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须熟记,外接圆、内切圆也不忘。 中考数学常用公式及性质 1. 乘法与因式分解 b)2=a2±2ab+b2;③(a+b)(a2-ab+b2)=a3+b3; ①(a+b)(a-b)=a2-b2;②(a± 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 2. 幂的运算性质 a=a①a×⑥a-n= m n m+n a=a;②a÷ mnm-n anan;③(a)=a;④(ab)=ab;⑤()=n; bbmn mn n nn 1-nn0 n,特别:()=();⑦a=1(a≠0)。 a3. 二次根式 ①( )2=a(a≥0);② =丨a丨;③ = × ;④ = (a>0,b≥0)。 4. 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a+b|≤|a|+|b|;|a-b|≤|a|+|b|;|a|≤b<=>-b≤a≤b ; |a-b|≥|a|-|b|; -|a|≤a≤|a|;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5. 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6. 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bx+c=0: 2 2?b?b?4ac2 ①求根公式是x=,其中△=b-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2a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则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 7.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称为截距)。 ①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 ②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 ③特别地:当b=0时,y=kx(k≠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 8.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 ①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 ②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 9. 二次函数 (1).定义: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2).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①a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a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②平行于y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x?h.特别地,y轴记作直线x?0。 (3).几种特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下: 函数解析式 y?ax2 y?ax2?k y?a?x?h? 2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0,0) (0, k) (h,0) (h,k) b4ac?b2(?,) 2a4ax?0(y轴) 当a?0时 开口向上 当a?0时 开口向下 x?0(y轴) x?h y?a?x?h??k 2x?h bx?? 2ay?ax?bx?c 2(4).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b4ac?b2b?4ac?b2?2(?,) ①公式法:y?ax?bx?c?a?x???,∴顶点是,对称轴是 2a4a2a4a??2直线x??b。 2a2 ②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y?a?x?h??k的形式,得到顶点为 (h,k),对称轴是直线x?h。 ③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 是顶点。 (x2,y)(及y值相同) 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x1,y)、,则对称轴方程可以表示为:x?(5).抛物线y?ax?bx?c中,a,b,c的作用 2x1?x2 2 ①a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y?ax2中的a完全一样。 ②b和a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y?ax2?bx?c的对称轴是直线。 bbx??,故:①b?0时,对称轴为y轴;②?0(即a、b同号)时,对称轴在y轴 a2ab左侧;③?0(即a、b异号)时,对称轴在y轴右侧。 a ③c的大小决定抛物线y?ax2?bx?c与y轴交点的位置。 当x?0时,y?c,∴抛物线y?ax2?bx?c与y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c): ①c?0,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c?0,与y轴交于正半轴;③c?0,与y轴交于负半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