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6职高三语文模块(高教版)电子教案(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4:29: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 挂图 模型 标本 录像 幻灯 投影 ) 课件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二、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放眼观看, 使人开怀。 绚烂: 灿烂。 柔静: 柔和恬静。 宁谧: 安宁、安静。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也作飘渺。 三、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四、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7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自然段)写小屋的光线。

因为在山上,光线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2--13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4--17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六、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语言诗化、清新优美,主要表现在: 1、修辞美——①综合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2、语言美——①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②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

3、音乐美——①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②整散结合的语句,语句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云帆,辽阔无边的……是山川美景中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足以举目千里,足以……左顾有……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 我只觉得出外时……”)。

4、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 七、“空中楼阁”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文中暗含着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八、散文中这种“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志向”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像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对山中美景着意描绘的目的了! 九、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本节课我觉得自己有一些失误之处,最明显的是介绍作者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容易认同,如果是课后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觉得李乐薇的语言怎么样,效果应该更好,而我却先说了,这种做法还是不行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体会,不应该强加老师的看法。

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 课题: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语文

中国园林的风格

单元: 第二 课型: 理论

2011-3-17 10护4 编写教师: 学时:

2011-3-18 10护5 2节

2011-3-15 2011-3-16 10护1.2 10护3 教学目标与要求: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通过亲自进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 挂图 模型 标本 录像 幻灯 投影 ) 课件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课前预习指导

预习课文,围绕“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查找以下资料: 1、中国园林图片荟萃; 2、园林的定义、园林的故事; 3、著名的“园林”知多少; 4、南昌园林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其中拙政园面积有约4万平方米,水面占3/5,建筑均濒水而立,朴素雅致。始建于明正德,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留园建于明嘉靖,有湖石峰12座著称。如今都成风景名胜。那么中国园林有怎样的特色呢?(欣赏苏州园林精彩剪辑) 2、快速阅读课文

3、归纳中国园林的风格 1)、有静观与动观之分 2) 、讲究诗情画意 3) 、讲究“含蓄”、“耐人寻味” 4) 、有仰视与俯视之别

5) 、讲究曲中寓直,曲直自如 6) 、讲究以少胜多 7) 、讲究意境

三、激发探究,延伸教材内容 A、教师启发 B、学生探究交流

主题: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

1、园林的定义及规律; 2、园林图片荟萃; 3、著名园林知多少; 4、南昌园林资料。 四、比较研究,活用教材内容。 A、教师质疑:

以公园为例,分析其中体现了哪些园林风格。 B、展示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讨论、回答

C、结合课文,落实知识点

五、作业设计,深化教材内容。

A、教材小结:开阔视野,扩充信息。 B、布置作业:我设计的园林方案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

动利用网络、书籍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以课文的“原点”,通过研究,让学生感性地把握“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由此引发对园林的了解兴趣,对园林布局的探究兴趣。课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信息,筛选、整理,在全班进行共享和交流。由此,由“原点”进行“辐射”,学生对园林风格的理解和赏鉴由课内转向课外。

课堂教案

课程: 课题: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语文 奇妙的克隆

单元: 第二 课型: 理论

2011-3-24 10护4 编写教师: 学时:

2011-3-25 10护5 2节

2011-3-22 2011-3-23 10护1.2 10护3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 挂图 模型 标本 录像 幻灯 投影 ) 课件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者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

2016职高三语文模块(高教版)电子教案(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d19a7mtvn0h1ll01eyq0a6ri16osu014h2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