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歌唱的发声原理(1-4周)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歌唱的发声原理,了解有关声乐常识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在练声和歌唱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 2、打开牙关,稳定喉咙的位置歌唱,解决歌唱中的基础问题,从而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
三、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体会正确呼吸方法 2.指导学生正确的咬字状态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打开歌唱通道(打开牙关,放下喉头),积极的歌唱,并形成循序渐进的良好歌唱习惯。 六、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 七、教学过程:
(一)简要地介绍歌唱的发声原理(气息冲击声带产生声音,通过人体共鸣器官打开和运用,声音扩大和美化)
呼吸原理:腹式呼吸法,体会自然叹气时小腹的收缩力及腰部四周的扩张力。 运用共鸣腔体全身歌唱的原理:感受和体会打哈欠时的自然状态找到共鸣腔打开的感觉。
(二)实际操作训练 1.歌唱发声中的发声训练; (1)5 4 ︱ 3 2 ︱ 1 —‖ U…………………… (2)1 2 ︱ 3 2 ︱1 —‖
U…………………… (3) 1 2 3 4 ︱ 5 4 3 2 ︱ 1 —‖ U……………………
(4)5 5· ︱3 3 ·︱ 1 1 ·‖ U O U O U O 训练要求:
(1)练习速度:中速稍慢。
(2)同无声的呼吸练习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用叹气时的感觉使气息支持发声。 (3)与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相结合。
(4)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5)练习4,由U过渡到O母音时,喉、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圆形张开得稍大些。
训练方法:
(1)老师示范,提出要求,讲解练习的要点; (2)学生按要求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2.歌曲练习(对上学期内容回顾和巩固)
《花非花》、《大森林的早晨》、《大海故乡》、《红豆词》 (1) 作品分析:《花非花》
曲调优美,形式短小,连前奏在内,只有10小节。白居易的诗给人以朦胧感,黄自的音调更好地表现出这种意境。白居易的《花非花》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而黄自的音调则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意蕴,该曲不愧一首短小而精美的艺术歌曲,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歌曲继承了诗的意境,节奏平衡,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后逐级下行,后为平述的音调,具有谜的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第四句由高向低趋于平衡,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地结束,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2)《红豆词》(清)曹雪芹 词;刘雪庵 曲
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全曲以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为基本节奏贯穿、发展,这种数板式的节奏型加上环绕型的音调进行,似吟似诵地表达了含蓄的情感。歌曲最后两乐句与开始两乐句相同,前后的呼应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也进一步艺术地体现了相思之情。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表达作品的情感和美感,而不能一味的最求方法。
教学难点:歌曲气息的把握;开口音、高音的喉头位置及歌唱的高位置。 解决方案:加强母音的练习,认识并掌握开口音、高音的喉头位置及歌唱的
高位置。
《大森林的早晨》 《大海呀故乡》
3、学生演唱一遍,老师指出学生演唱时存在的问题,并纠正。 4、学生再次完整地演唱一遍。
(三)小结:明确声音的发声理念,并尽可能地在今后的声乐技能实训课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准确真挚地表达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四)布置作业: 《绣荷包》 《嘎哦丽泰》 《红豆词》
《点绛唇,赋登楼》 《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
第二章 歌唱的呼吸训练(5-8)周
教学目的:
通过系统的呼吸训练及声乐作品辅导,让学生了解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即没有呼吸的支持就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初步学会吸气、呼气、巧用气的基本方法;理解歌唱中气息与声音的基本配和关系。
教学重点:
1.歌唱的呼吸方法。 2.歌唱的呼吸技巧运用。
3.会用科学的呼吸方法:胸腹联合式呼吸法。
4.寻找到歌唱时呼吸的对抗力和内口咽喉状态的反向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
深吸气,将气完全吸到肺的底部,使横膈膜下降,两肋往外扩张,小腹微收的歌唱气息及运用。
教学用具:钢琴、电脑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介绍本课内容:
1.歌唱的呼吸训练:体会叹气时的感觉,腹部及腰部四周的受力点,练习几种呼吸的方式即:快吸慢呼;快吸快呼;
2.初学程度的相对应歌曲,例如《嘎达梅林》 二、发声训练: 54 32∣1—‖ u
53 42∣1—‖ a o u
1234 5432∣1—‖ 1.训练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