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和准确性取决于识记保持和巩固的程度,也取决于当前呈现的第二语言材料与过去识记过的材料所形成的记忆痕迹的接近程度。
? 第二语言的重现也成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
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 重现按照有无目的分为有意重现和无意重现。回忆以联想为基础。 ? 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 联想分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 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 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也即存储
的信息不能正确地提取出来。遗忘可分为: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 暂时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恢复。 ? 永久遗忘:已识记过的内容不经复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 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一种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这是衰退说;
另一种是说由于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二产生抑制,产生遗忘,这是干扰说。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前摄抑制(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倒摄抑制(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 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 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记忆与遗忘现象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P112)——{遗忘规律启示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的、及时的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复习的间距由短拉长。}
? 从识记的内容来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度适当的材
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比不感兴趣的遗忘慢。{这就启示我们:第二语言教材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识记材料,对部分进行分析识记,并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最后再综合进行整篇的识记。要特别注意对材料中间的识记。}
? 从识记的数量来看,数量大遗忘也越多。{启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掌握好“量”的因素。每课内容
要适量,采用分散识记的原则,每次识记材料不宜过多,复习也应采取分散的方式。}
? 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追求“过度学习”(P113){如果把超过刚
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如10分钟能背诵一首诗,则学习15分钟的保持效果最好。}
? 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渠道输入,比孤立地呈现单渠道
输入遗忘得慢。{启示:第二语言教学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以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多种感官,增强记忆能力。} 三 、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
21
1、构造主义(P113)
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是冯特,而典型代表人物是其学生,英国心理学家铁欣纳(E.B.Titchener)。 该学派主张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内省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在试验者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做精确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机能主义(P113)
?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杜威等。 ? 机能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的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
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构成成分,而是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即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因而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内省法,但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 3、格式塔心理学(P113)
? 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反对构造主义的学派,即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学派”。 ? 创始人为维特海默(M.Wertheinmer),考夫卡(K.Kolfka)和柯勒(W.Kohler)。
? 该派反对把意识化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
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格式塔学派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并在知觉、
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 格式塔心理学派对视听法教学流派整体结构的学习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4、行为主义(P113)
? 20世纪的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另一种思潮——行为主义
? 这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stson),后期主要
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
? 行为主义主要有两个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
方法。
? 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早期行为主义者的“刺激——
反应”模式强调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系,否认人脑和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 30年代出现新行为主义,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个体认知的中介过程,即“中介变量”,代表人物是斯
金纳,受到操作主义哲学的影响,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 行为主义的影响:行为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派,直接影响到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并推动了心理学在医疗、教育、人事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在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程序教学法等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行为主义缺点片面强调人与动物共有的外显行为,把人等同于动物而忽视人的思维活动。 5、精神分析学派(P115)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
22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动之中。
缺点:过分夸大了无意识因素在人的整个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基本上是由盲目的本能和冲动所组成的无意识决定着人的行为。这种观点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拒绝。 6、认知心理学(P116)
? 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
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的过程;认知心理学不是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据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有机体。人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 研究方法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客观方法,强调研究人的意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
解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
? 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7、人本主义心理学(P116)
?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创始人为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为罗杰斯。
? 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
人有自由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内在价值是对满足的需要。人有获得生理上满足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自尊和尊重别人的需要,更有认知的、审美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争得需要的满足的过程中能产生人性内在的幸福感和丰富感。人本主义心理学还认为人有自我指导能力,能认识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正确方向,要关心人、信赖人、真诚待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反对强制压迫,而是要启示人的自我实现意识,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用抽象思辨与元素分析相对立的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全面描述,把人当做一个理
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
? 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代表着心理
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已成为60年代以来兴起的咨询法、默教法等人本主义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P118)
why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2、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3、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一 语言与文化
23
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建筑、服饰等,属于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表层文化。
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作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教育、婚姻和家庭制度等。
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
? 大文化(C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 小文化(c文化):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 2、文化的特征
a.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
b.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有共同的文化,但由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共同之处有利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文化交际障碍。
c.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d.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曾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e.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的记录,才能表达、保存和传递。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f.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文化史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历史的积淀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P121) 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P121)
语言和文化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是人们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文化所具有的名族性、社会性、系统性以及不断发展的特点,语言也同样具备。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去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语言是文化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语言不仅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形态,而且还是记录其他文化的符号,成为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之所以能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主要工具;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形成需要由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