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一.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 教学流程:
二.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 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程序 教师主要活动 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 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 回答问题 学生主要活动 复 习 引 入课 题 实验研 究 学 生讨 论 小 结 巩 固 提 高 复 习 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 引 入 课 题 答:沉下去。 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这现象学生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较熟悉,表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出较大的兴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趣和强烈求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1. 研究什么是浮力 【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 知欲。 观察并回答提问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学生操作和讲授新课 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2】:如右图 观察实验,分析、归纳。 观察实验 【分析】:如右图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 F浮=F向上-F向下 【演示3】:如右图 反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2. 讨论物体沉浮的条件 F浮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 完成练习 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就谈谈对本节课的设计。 1.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能用上的电教设备只有普通投影机,所以只好用电脑制作所有的投影片,除了副板书之外,其余一律用投影。演示实验的器材大部分自制。 2.本课开始就对本节课联系到的知识点:测力工具(弹簧称)、二力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进行复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本课作好知识准备。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的例子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3.在引入浮力的概念时,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1,浸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向上浮,让学生感性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这就交给学生去研究,从而设计了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称下,测出重力G,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观察弹簧称示数减小,记下弹簧称示数,并让学生算出这个向上托的力多大,最后再把挂在弹簧称下的重物慢慢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也减小了,也记下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F示。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得出水对重物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样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水对这个重物向上托的力(浮力)是多少,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从而可以得出F浮=G―F示,也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