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后一公里现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17:45: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降低成本方面,石元敏(2013)以长三角地区的小型 B2C 企业为例,探讨了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列出了影响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包括运输成本(正向运输成本和逆向运输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和仓储成本)以及其它成本。建议通过结成联盟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议价、利用完善的城市公交完成货物配送以及利用农村的县级班车系统和站点附近的便利店来完成配送等方法来降低物流成本。范月娇(2011)通过引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半径的概念来平衡降低成本和满足客户需求之间的矛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半径是指物流配送企业按照电子商务企业客户在一定区域内的分布状况,根据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以满足电子商务客户的需求为目的,以低成本高水平为目标而实施物流配送服务所形成的电子商务客户市场的空间服务范围。如果电子商务企业完全将物流配送服务外包,可利用断裂点公式来界定服务半径,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防止多个电商商家的外包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因抢占市场而产生的不良竞争。叶扬(2011)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影响配送成本的因素,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得出中国快递业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民营企业的增长率高于国有企业的增长率,增长率差异越大,制度变迁的过程越快,民营快递业成为减少物流成本、缩短配送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者。

总之,从这些对国内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客户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与瓶颈已经非常清晰,也有了一些解决思路,但大部分是分析总结性的论述,可操作性不强。也没有从电子商务客户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例如,没有明确指出客户需要什么?某种配送方法是否具有操作性?以及如何鼓励客户接受提出的解决方案等。几乎没有从电子商务物流整体的高度,全面的分析总结。对于 B2C 型电子商务来说,只有决定了“最后一公里”的网点分布战略,才能更好地推进网络的建设,而目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结合国外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客户具体需求的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说这些研究并没有从整体上重视电子商务物流问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实际问题,也不能从理论上对解决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问题给出有效的指导。

1.2国外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研究现状: 相对于我国大陆,美、欧及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和台湾等发达地区的物流和电子商务起步都比较早,发展时间也相对较长。“最后一公里”配送虽然只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一小段,但却是直接接触客户,最重要的一段配送。“最后一公里” 配送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研究也从简单的定义(“最后一公里” 配送不能简单采用整个供应链中其它阶段的运输方式,只能通过汽车、甚至是一些比汽车更节油和经济的运输方式来将商品配送到客户家中。)发展到涵盖了电子商务物流及其“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各个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向,即关于电子商务物流基本理论、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成本、配送模式、配送体系及具体案例、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中提货点和电子商务物流驱动因素等的研究。

1.2.1关于电子商务物流基本理论的研究

关于电子商务物流基本理论的研究非常多,研究内容也非常丰富。可进一步分为三个方面,即关于电子商务物流基本概念的研究、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质量的相关研究以及关于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物流分类方法的研究等。

针对电子商务物流基本概念的研究,一般以澄清相关的概念为目的。例如,Gunasekaran 等人(2002)、Boyer 等人(2013)、Eiichi和Yasushi(2003)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电子商务物流的定义,并论证了物流管理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Boyer 等人(2009)已指出了“最后一公里”概念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货物配送、电子商务和便利店配送等。Linder (2011)通过对城市货物配送、电子商务和便利店配送等领域中“最后一公里”配送涉及

的元素和活动的分析,对“最后一公里”物流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世界著名的物流供应商DHL 公司也给出了“最后一公里”物流的定义;Auramo 等人(2002)认为每个电子商务企业都有机会来设计自己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并指出配送的准确性、配送频率、和配送的间是影响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配送质量的关键因素;Wohlrab等人(2012)和 Gevaers(2014)从 B2C 电子商务物流的角度分别描述了“最后一公里”配送可能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明确指出“最后一公里”配送是电子商务物流中的最后一段,在该阶段,需要将商品配送到最终接收人的家中、指定的地址或提货点。

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针对评价指标的研究和对影响配送质量因素的分析等。前者如 Bayles(2001)给出的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物流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来源于电子商务交易的特点、配送时间、配送的可靠性、配送的灵活性、配送的质量和信息处理等内容。 对影响配送质量因素的分析比较繁杂,例如 Esper(2003),Madlberge(2004)和 Reynolds(2001)只是分别论证了“最后一公里”配送在电子商务物流中的重要性;Lee 等人(2001)则指出在节假日等电子商务交易量激增的购物季节,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配送往往存在严重的问题,会造成商品不能及时送达和配送服务质量的下降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引起电子商务交易量的下降。 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分类方法的研究很多。目前,最新的一种分类是 Roel Gevaers 等人(2011)提出的基于配送商品的价值来对“最后一公里”配送进行分类,他们认为“最后一公里”配送通常是供应链中效率最低的部分之一,而在总物流成本中的比例却很高,因此,根据配送商品的价值,将“最后一公里”配送分为低价值消费品配送、中等价值商品配送以及高价值耐用商品配送三种类型。

1.2.2 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的研究

对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成本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找出造成“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的可变因素,通过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尽可能降低成本或将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Steinfield, 1995)。Gevaers 等人(2011)认为投递失败、道路拥堵和非最优的装货率都会增加“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成本、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效率;Punakivi 等人(2001)通过对各种不同的配送方式的研究,发现人工成本是造成“最后一公里”成本偏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无人值守的配送模式则更有利于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最后一公里”配送是 B2C 电子商务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需要将货物配送到客户的家中或指定的地址,对于一些微利的电子商务交易,例如网上超市,做到既盈利又能提供优质的配送服务就非常困难。无人看管的储物柜进行商品配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配送费用。但目前,无人看管的储物柜或接收箱配送模式并没有能得到广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投资成本和客户的认可程度。为了便于客户提取货物,储物柜或接收箱一般安装在客户的车库或家门口。同时,为了保证货物的安全性,往往需要对储物柜或接收箱配备电子锁等安全设施。可以说初期的投资一般很大,而由于接收箱基本上是专用的,因此利用率通常不高也不稳定。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减少或避免重复投递,降低配送成本,但是投资的回收周期很长。

Punakivi 等人(2002)通过对快速消费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方式,包括送货上门、在家门口或车库安装收货箱等方式的研究,提出了共享收货箱或公共储物柜的概念。这样,末端配送人员只需将商品配送到共享的收货箱,并通知客户在相应的时间段将货物取走即可。可提高收货箱的利用率,降低“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缩短投资的回收周期。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明确地给出如何构建基于共享收货箱的收货系统。此外,共享收货箱的回报率以及维护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

此外,也有从成本的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物流或“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的。例如,Ballou(2004)认为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将“最后一公里”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建立“最后

一公里”配送体系的投资成本太大,同时也指出“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应当能够妥善解决货款的收取和退货的处理,并对物流服务的配送费用和定价模式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对“最后一公里”成本的研究。 Ring 等人(2001)认为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面临两大成本杀手,即取货成本和配送成本。对电子商务企业或商品提供者来说,配送模式的选择应以更大限度的减少配送时间和提高单位小时的配送次数为目的,同时应考虑对客户的便利性和物流公司在财政上的可行性。Cooke 等人(2004)则更关注客户是否愿意为无人看管的提货柜模式或额外的服务支付更多的费用,即将配送成本向客户转嫁的可行性。

1.2.3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研究

配送模式是影响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这会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的选择。在实际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或发展适合自己的、高效的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

配送模式(Reynolds,2001和 Sachiko,2003)。目前,国外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配送中存在的特定问题的分析和某种配送模式的适用情况或对电子商务的影响程度的研究以及配送模式信息化和发展方向的研究。

针对配送中存在的特定问题的分析一般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的。例如,Alecandra 等(2011)针对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对城市交通造成的巨大压力,提出了从两个方面来缓解交通压力,一是对商务区的配送时间进行调整,即将在交通高峰期进行货物运输改为在非高峰期来配送,以达到缓解交通,减少由于堵车等待而造成的排放的目的。二是在客户收货地址集中的地方或附近建立一些的提货点,包括电子取货柜或便利店等,既可避免重复运输,又便于控制成本。

Bruno(2012)结合 B2C 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特点,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三个常见方案,即全部配送到家、配送到家和提货点混合型和全部配送到提货点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了一个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

针对特定配送模式适用情况的研究也很常见。例如,Jun-jie Xu 等人(2013)基于从淘宝网上得到的数据对自助取货这种“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配送的方便程度、网上购物的年限、网上购物的频率和商品的价值是影响电子商务客户是否选择自愿取货的主要因素。通过从这几个方面对淘宝网用户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自愿取货的吸引力有限,自主取货在当前与传统服务相比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虽然作者自己也承认这种研究 方式不够严谨,没有考虑商家的服务承诺和一些激励客户自愿选择取货服务的措施,但对开展自主取货这种配送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Wei Wang(2012)总结了网上零售商物流配送网络的特征,分析了物流配送点的方式,建议网上零售商选择便利店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来共同经营基于自动化自助取货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也可以联合物流服务企业、网上零售商和存储设备供应商一起提供自动化配送服务。Alberto 等人(2005)指出涉及 B2C 和实体商品配送的电子商务企业都需要面对“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根据商业模式的特征和服务理念,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为此制订了 4 个基本原则。(1)重视商业模式和物流规划之间的重要联系,以提供商业盈利为基本出发点,对实体商品的物流进行管理;(2)建立相关的成本在送货到家、送货到商店或取货点之间互换的参考模式;(3)明确适当的解决方案的主要规划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相关成本关系;(4)在传统商业企业管理多层次配送系统过程中,警惕发生电子商务陷阱的危险性。并对影响物流设计选择的变量进行了评估,分析和模拟。这些研究成果各具特色,可以为设计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针对配送模式对电子商务的影响程度研究主要包括对电子商务运营情况影响的研究和对配送成本影响的研究。前者如 Yuan Xing 等人(2006)通过探讨了多渠道模式下,电子商务零售商之间的差异,认为配送服务质量对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特别指出多渠道的电子商务零售商可以凭借良好的配送服务质量获取竞争优势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改善其运营状况。后者如 Kamarainen 等人(2001)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认为配送方式是影响配送成本结构的关键因素。指出最贵的配送模式是下订单后的次日、在 1 小时的配送时间窗口内,由快递员完成配送的服务模式;最便宜的配送模式是在确定的每周的某一时间,将商品配送到无人看管的提货点,无人看管的提货点模式作为一种高效率的配送模式,大约会将配送成本减少一半。

关于配送模式信息化的研究可以分为技术层面的研究和管理层面的研究。前者如 Lancio 等人(2000)指出的:随着网络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工具,所有的事情包括制造商的商品资料、运输、订单的跟踪、到处理都可以电子化或信息化。

后者如 Demkes 等人(2000)强调的:随着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物流中的信息流管理和对商品流的管理都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配送模式发展方向的研究包括对新的配送模式的研究和影响配送模式发展因素的研究。例如,Ducret 等人(2013)就城市包裹快递服务受城市物流和“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的影响,建议 B2C 和 B2B 型电子商务在面对“最后一公里”难题和城市环境保护制度时,应在组织、服务和交通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一些新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Madlberger 等人(2005)则关注B2C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实证分析和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框架研究。

从客户的角度调查实物配送的相关活动,通过 180 位被调查者的面对面询问,指出产品分类对“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预期影响深远。

1.2.4 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以及具体案例的研究

关于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的研究一般以解决在某一区域中送货上门这种传统的、单一配送方法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例如,Milena Janjevic等人(2013)针对由于城市货物运输过度分散、没有或货物运输体系不完善等对城市交通造成的压力,建议将城市分拨中心的规模小型化、微型化,使微型分拨中心更靠近最终客户,目的在于促进城市货物运输体系的发展。通过列举欧洲一些城市的微型分拨中心的成功案例,归纳出微型分拨中心的一些共性的特点,可用来指导欧洲其他城市选择或构建最合适自己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Pache(2010)认为通过城市平台整合不同的快递配送模式,是解决城市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最好的方法。Wenming Wang 等(2013)总结了电子商务物流中逆向物流的定义和特征,包括不确定性、处理成本高、复杂性、速度慢等。分析了造成逆向物流的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网商之间的竞争驱动、商品本身问题、客户的恶意表现和电子商务物流的不完善。指出电子商务的逆向物流中存在众多问题,包括电子商务的商家没有意识到逆向物流的重要性、缺少足够的退货机制、处理效率低,成本高、退货物流的服务质量差等。为此,设计了一套合理的管理策略,包括采用诸如优化交易过程、设定好合理的退货策略和选择适合的逆向物流模式等。

对电子商务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案例的研究重点在于对现有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和推广。例如,Yu-kai Huang 等人(2012)对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的基于便利店的配送模式进行了介绍,对其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或物流企业通过将自己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整合到便利店的城市配送系统中,可以从繁杂的末端配送中解脱出来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便利店在台湾的分布密度很高,方圆四、五百米就有一家,而且大部分便利店提供 24 小时的服务,这些特点能够为电子商务客户提取货物和支付货款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普遍认可。此外,Chopa 等人(2007)

搜索更多关于: 最后一公里现状 的文档
最后一公里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dfzv4mh452xn8u9vo4h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