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超声手术刀通过超声发射器,从不同方向向身体内的病变组织发射多束超声波,利用其能量准确“烧死”病变细胞,以下超声波的特点与该手术刀的治疗功能
的是( )
A.方向性好 B.穿透力强 C.能量集中 D.遇物反射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等特点,在生产、医疗、科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解答】解:
超声波具有声音的特点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另外还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集中、遇物反射等特点,超声波手术刀就是应用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集中的特点,所以超声波的特点与该手术刀的治疗功能无关的是遇物反射. 故选D.
12.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电视遥控器来实现对电视节目的选择,遥控器使用时发射的是( ) A.红外线 B.紫外线 【考点】红外线.
【分析】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可以制成热谱仪、夜视仪、电视遥控器.
【解答】解:电视遥控器前端的发光二极管,能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遥控,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故选:A.
13.如图,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贴有红纸的光屏上,则光屏上会出现的现象是 ( )
C.超声波
D.次声波
A.有各种颜色的光 B.只有红光
C.有红光和白光 D.除红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考点】光的色散.
【分析】(1)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七色光的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2)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它的颜色的光,其它光被吸收.
【解答】解: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七色光的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但若照射到红纸上后,由于红纸只能反射红光,所以红纸把红光反射回来,把其他的色光都吸收了,故光屏上只有红光. 故选B.
14.,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
A.510m B.1020m C.2040m D.4080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求出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单趟时间),再利用s=vt求从A点到凹坑壁的距离(半径),进而求出直径.【解答】解: 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 t=×6s=3s,
从A点到凹坑壁的距离(半径): r=vt=340m/s×3s=1020m, 圆形凹坑的直径: d=2r=2×1020m=2040m. 故选C.
15.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A.频率较低的
B.能量较小的
C.频率较高的
D.音调较高的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由题意“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结合A、B距离鲸的远近即可作出选择. 【解答】解: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 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 故选A.
二、填空作图题(共27分,每空格1分,每图2分)
16.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 振动 产生的,他抬起不同的手指,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使笛声的 音调 发生变化. 【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1)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小华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声呐”可用于测绘海底形状,17.是利用了 超声波 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这种方法 不能 (能/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 .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纳利用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声能等特点;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声纳利用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声能等特点,可以用来探测鱼群、测绘海底形状; 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不能用声呐技术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超声波;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18.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放出 热量.
【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
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
19.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A、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 同一直线 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 倒立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同一直线上;
蜡烛发出的光线通过A纸片上的小孔在B纸片上形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同一直线;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倒立.
20.小明同学探究物态变化,他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升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变化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分析】(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吸收热量;
【解答】解:(1)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过程;
(2)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 故答案为:(1)升华;(2)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21.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 60 ℃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 60 ℃,只有当 醋全部汽化 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分析】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
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所以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时液体就沸腾了;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只有当醋全部汽化后,再继续加热,油温度才会升高. 故答案为:60;不会;60;醋全部汽化.
22.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实验中,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固体物质,好处是 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 ;由图乙可知,物质是 晶体 (晶体/非晶体).
(2)图乙中,该物质加热8min时,其状态是 固液共存 ,此时物质的温度是 80 ℃.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分析】(1)把盛有固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可以使固体均匀受热,减慢熔化速度,发现熔化过程中的规律.这种方法叫水浴法.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的目的是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2)该物质在第8min内处于熔化过程中,其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由图可知,温度为80℃.
故答案为:(1)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 晶体;(2)固液共存; 80.
23.住在热带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英国学生发明了无电“冰箱”,它的内桶用金属制成,外桶用木头、塑料等常见材料制成,两层之间的空隙可以填充沙子.外桶上有数个圆孔,用水浸湿沙子后,把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潮湿.这样能使金属桶内部空间温度维持在6℃左右,从而使食物保鲜.根据上文,请回答:
(1)该无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水蒸发吸热 ;
(2)把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潮湿的目的有二个,一是 加快蒸发 ;二是 持续蒸发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