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喷硼、花期环剥等工作。
2.盛果期:指大量结果的时期,从果树开始大量结果到产量开始下降为止。 (1)特点:A:离心生长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树冠达到最大体积。 B;新梢生长缓和,全树形成大量花芽。 C;短果枝和中果枝比例大,长枝量少。 D:产量高,质量好。
E,骨干枝开张角度大,下垂枝多,同时背上直立枝增多。
F:由于树冠内膛光照不良,致使枝条枯死,引起光秃,造成结果部位外移。随着枝组的衰老死亡,内膛光秃。
(2)技术措施:目标为延长盛果期。
A:加强土肥水管理,使树势健壮。增施有机肥,在此基础上平衡施肥,一般斤果斤肥或斤果斤半肥或斤果二斤肥,根据产量而定。 B:合理修剪;此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光照:落头开天窗,解决上光,疏枝解决侧光,回缩解决下光。
2;结果枝组更新与复壮:对结果枝组应进行细致修剪,如在国光上强调三套枝修剪,一套预备枝,一套结果枝,一套育花枝,一定要调整营养枝与结果枝的比例。 3:注意大小年修剪问题;大年时多留花芽,小年时少留花芽。 C;精细花果管理;包括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
D:加强病虫害防治;因为此时是生产出的果实品质最佳的时期,一定要加强病虫防治,以免高产不高效。在红富士苹果上要防治轮纹病,梨上黑星病、黄粉虫、梨木虱等。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尽量延长盛果期。
3.结果后期:从高产稳产开始出现大小年直至产量明显下降。 (1)特点;A:主枝、根开始衰枯并相继死亡。 B:新梢生长量小。 C:果实小、品质差。
(2)技术措施:A;加强肥水管理。 B;合理修剪;适当回缩刺激发枝。
C:花果管理;注意疏花疏果。
(三)衰老期:从产量明显降低到植株生命终结为止。 1.特点;(1)新梢生长量极小,几乎不发生健壮营养枝。 (2)落花落果严重,产量急剧下降。
(3)主枝末端和小侧枝开始枯死,枯死范围越来越大,最后部分侧枝和主枝开始枯死。 (4)主枝上出现大更新枝。
2.栽培技术:主要是培养和利用更新枝尽快恢复树冠,达到一定的产量。 当更新后的树冠再度衰老时,已失去栽培经济价值,应伐树。 在密植苹果上,有人将年龄时期分为:
1.成形期:从栽植后至3年左右的时期。主要任务是缩短缓苗期,促进旺盛生长,-使之尽快成形,其最后一年要求形成一定数量的花芽。
2.压冠期;从4—5年生开始直至叶幕布满有效空间。任务是多结果,以控制幼树生长,达到以果压冠的目的。
3.丰产期:十年左右即可进入丰产期,任务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关系,达到丰产优质。 4.复壮期:树势衰弱、产量下降时进入复壮期,任务是恢复树势、保持一定的产量,延长结果年限。
在密植梨上的年龄时期分法与苹果一样,标准与苹果相同。 第二节 果树的年生长周期 一 果树年生长周期和物候期 (一)年生长周期
1概念:一年中有春夏秋冬,果树有春花秋实,一年中有夏热冬寒,果树有夏长冬眠。随一年中气候而变化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年生长周期。
落叶果树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果树萌芽展叶,开花坐果,随着秋季的到来,叶片逐渐老化,进入冬季低温期落叶休眠,从而完成一个年生长周期;常绿果树,冬季不落叶,没有明显的休眠期,但冬季的干旱及低温而减弱或停止营养生长,一般认为这属于相对休眠性质。因此,年生长周期明显可分为生长期和体眠期。
2.意义:研究果树的年生长周期,可以为调控果树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如苹果枝条生
长最快时期在7---8月份,对树体生长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采取措施控制其生长,如PP333、拉枝等;不同地区,立地条件不同,果树的生长发育也有差异,指导生产时必须明确。 (二)物候期
1.概念: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果树器官的动态变化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
2.物候期的类型:果树器官动态变化可以范围较大,如开花坐果,也可以范围较小,因此果树物候期有大物候期和小物候期之分。一个大物候期可以分为几个小物候期,如开花期,可以分为初花期、盛花期、落花期等。就像春季可以分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季可以分为:夏、满、芒、夏、暑相连。 从大物候期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物候期;
(1)根系生长物候期,(2)萌芽展叶物候期,(3)新梢生长物候期,(4)果实生长物候期,(5)花芽分化物候期,(6)落叶休眠物候期,(7)开花物候期,等等。 3.物候期的特点
(1)顺序性:在年生长周期中,每一物候期都是在前一物候期通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同时又为下一物候期奠定基础。如萌芽是在芽分化基础上进行的,又为抽枝、展叶做准备;坐果是在开花基础上进行的,又为果实发育做准备。
(2)重演性:在一定条件下物候期可以重演,如苹果一般在4月份开花,由于病虫害造成6'---7月份大量落叶,落叶后又可开二次花;葡萄开二次花、三次花等。
(3)重叠性:表现为同一时间和同一树上可同时表现多个物候期,如春季,地下部根系生长,地上部萌芽、展叶,夏季要进行果实生长,又要进行花芽分化、枝条生长等等。 4.影响物候期进程的因子
(1)树种、品种特性:树种、品种不同,物候期进程不同,如开花物候期,苹果、梨、桃在春季,而枇杷则在冬季开花,金柑在夏秋季多次开花;果实成热苹果在秋季,而樱桃则在初夏:同一树种,品种不同也不同,如苹果,红富士苹果在10月下旬 11月初成熟,而藤牧一号则在7月初成熟;桃,春蕾在6月初成熟,绿化9号在8月底9月初成熟。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改变影响物候期进程,如早春低温,延迟开花,花期干燥高温,
开花物候期进程快:干旱影响枝条生长和果实生长等。 (3)立地条件:影响气候而影响物候期。
A:纬度:每向北推进一度,温度降低一度左右,物候期晚几天。 B: 海拔高度;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一度左右,物候期晚几天。 C: 生物影响:包括技术措施等。如喷施生长调节剂、设施栽培、病虫危害等。 物候特性产生的原因是在原产地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适应性,因此,在引种时必须掌握各品种原产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物候特性以及引种地的气候土壤状况等资料。 二、落叶果树的年生长周期及其调控 (一)生长期
果树明显可分为生长期和体眠期,生长期内进行根系生长开花、果实发育、新梢生长、花芽分化等。
1。根系生长与萌芽先后的顺序:不同树种顺序不一样,如苹果、梨、桃、杏、葡萄等根先长,而柿、板栗、柑橘等根生长与萌芽大体同时进行或者发根迟萌芽、展叶。 ( 二)、落叶果树的休眠期及其调控
果树的休眠是指果树的生长发育占时的停顿状态,它是为适应不良环境如低温、高温、干旱等所表现的一种特性。温带落叶果树主要是对冬季低温形成的适应性。只有正常进入休眠,才能进行以后的生理活动,如萌芽、展叶、开花座果等。
1 休眠的外部表现:落叶是果树进入休眠的标志。休眠期内,从树体的外部形态看,(1)叶子脱落;(2)枝条变色成熟;(3)冬芽形成老化,没有任何生长发育的表现;(4)地下部根系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维持微弱的生长。但是在休眠期树体内部仍进行着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如呼吸、蒸腾、营养物质的转换等,这些外部形态的变化和内部生理活动,使果树顺利越冬。
2 休眠阶段的划分
落叶果树芽的休眠分为自然休眠和被迫休眠两种。自然休眠指即使温度和水分条件适合果树生长,但地上部也不生长的时期。被迫休眠是指由于外在条件不适宜芽不能萌发的现象。 (1)自然休眠:是指落叶果树落叶之后处于低温环境下,即使给他一些最合适的环境条件也不萌发的情况,叫自然休眠。自然休眠是果树器官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果树长期
适应外界条件的结果。
解除果树的自然休眠需要果树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度过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需冷量,一般以小时表示。果树种类不同,要求的低温量不同,一般在0-度条件下,200-1500小时可通过休眠,如苹果需要1200-1500小时,桃500-1200小时。
如果不能满足果树的需冷量,则第二年果树生长发育不良,如苹果南移,往往由于冬季低温不足,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萌芽不整齐,花的质量也差。
自然休眠期的长短与树种、品种、树势、树龄等有关。扁桃休眠期短,11月中下旬就结束,而桃、柿、梨等则较长,核桃、枣、葡萄最长;同一树种不同品种也有差异,如桃中,早醒艳需要几十个小时,玛丽维拉为250个小时,五月火550-600小时,曙光650-750小时;幼树、旺树进入休眠期较长,解除休眠较迟。
一株树上不同组织或器官进入、解除休眠也不一样。根颈部进入休眠最晚,解除早,易受冻害;形成层进入休眠迟于皮层和木质部,故初冬易遭受冻害,但进入休眠后,形成层又比皮部和木质部耐寒。
(2)被迫休眠:指果树已通过自然休眠,已开始或完成了生长所需的准备,但外界条件不适宜,被迫不能萌发而呈休眠状态。果树在被迫休眠中通常遇到回暖天气,致使果树开始活动,但又出现寒流,使果树遭受早春冻害或晚霜危害,如桃、李、杏等冻花芽现象,苹果幼树遭受低温、干旱、冻害而发生的抽条现象等,因此在某些地区应采取延迟萌芽的措施,如树干涂白、灌水等使树体避免增温过快,减轻或避免危害。
3 影响休眠的外在因素
(1)日照长度:长日照促进生长,短日照抑制生长诱导进入休眠。果树中梨、苹果、桃等对日照长度反应较迟钝,需要短时的时间较长才有反应;葡萄、黑穗醋栗、树莓类等对短日照条件敏感。
(2)温度:低温可促进果树进入休眠。Nigond1967用加利酿葡萄试验认为,在自然条件下20度比24度早进入休眠,18-12度最适合进入休眠。
(3)水分和营养状况:生长后期水分过多或多施氮肥,枝条生长旺盛,进入休眠晚,易受冻;若树体缺乏氮素或组织缺水,树体生长弱,提早进入休眠。
4 休眠的生理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