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优势
1、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部分产品生产规模国内领先
经过多年的培育,蚌埠市生物产业已取得长足进展,产业覆盖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现代生物产业的诸多领域。
在生物制造领域,形成了年产22万吨柠檬酸、10万吨赖氨酸、3000吨稳定Vc生产能力,产品技术、规模国内领先。
在生物环保领域,年产3万吨L乳酸项目,规模全国最大,出口量居全国之首,是亚太地区唯一的纯L乳酸产品;形成了4万吨聚丙烯酰胺生产能力。
在生物能源领域,形成了年产44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规模国内领先,是我国四大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基地之一;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千吨级示范项目建成试生产,万吨级工业化项目已经开工建设;4×12MW秸秆发电项目主体建成,一台机组建成发电。
在生物医药领域,培育了果糖原料药、催乳颗粒、乳酸钙、乳增宁、脑力静口服液、六味地黄丸(口服液)、维生素C原料等系列产品,自主研发了盐酸安妥沙星、那格列奈、萘哌地尔、富马酸伊布利特、西尼地平、扎来普隆等一批国家新药。
在生物农业领域,丰原集团的百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2、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多项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多年来,蚌埠市始终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度重视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扶持力度。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7个。依托丰原国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农作物秸秆生物转化生产燃料乙醇”等多项研究课题,并取得重大进展。
围绕农产品的生物工程转化及综合利用,开展重大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掌握了最前沿的菌种技术、发酵技术、分离提取、乳液聚合、生物倍增废水处理等技术,使产品链不断延伸,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并在国内首创了生物化工的清洁生产工艺路线,为发展生物化工的循环经济模式铺平道路。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中试成功,在纤维原料预处理、纤维素酶制备、五碳糖发酵菌株构建、混合糖发酵、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及环保处理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采用玉米芯联产木糖醇、柠檬酸和L-阿拉伯糖三种产品的工艺路线,具有独创性,其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其中纤维素酶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辟了粮食主产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途径,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和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3、骨干企业不断壮大,竞争能力迅速提高
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拥有上市企业2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
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生物产业企业集群初步培育形成。在生物制造领域,引进培育了安加生物、泰格生物等企业;在生物环保方面,发展壮大了丰原格拉特、天润化工等企业;在生物能源领域,培育打造了丰原集团、丰原生化等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培育发展了丰原药业、福康药业、环球药业、八一药业等企业;在生物农业领域,引进发展了双墩农业生物、泓珠生物等企业。依托龙头和骨干企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实现总产值90亿元。
表1-1主要骨干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单位:万元
丰原集团 丰原生化 丰原格拉特 天润化工 安加生物 涂山药厂 丰原明胶 福康药业 环球药业 中远肥业 龙晨肥业 龙亢农场 2006年 150000注 451227 14429 36658 692 7632.47 10026 7500 6774 3824 10500 35000 2007年 192916 417815 19447 43046 4685 8482.94 10089 7500 8295 3994 11900 36000 2008年 200352 480187 19121 43809 7019 10172.55 11355 8000 12375 4178 14000 36050
合计 734262.47 764169.94 846618.55 注:丰原集团2006年销售收入为568147万元,后经企业重组,现数据为分拆前测算数。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规模有待提高,产业集聚效应需增强
目前,蚌埠市生物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若干龙头企业,在部分领域取得了局部优势,但从生物产业的总体实力,尤其从高端现代生物产业的综合实力来看,产业规模、产品类别、企业实力、创新资源与产业集聚优势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提高。 2、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作为新兴产业,蚌埠市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少,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配套支撑体系尚不完善,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单一的银行信贷。由于缺乏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许多生物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支持,发展资金较为匮乏,这使得蚌埠市生物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物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亟待拓展。
3、生物产业人才比较匮乏,对外合作交流不足
尽管蚌埠在科技研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但科研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师数量远不适应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人才更为缺乏,成为制约蚌埠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此外,参与国内、国际资源化配置层次不高,引进外来资本和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