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21公顷,林地面积13094公顷。 2、江河风光带建设。沿核心区内湘江干流、主要支流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渌江、涓水、涟水防洪堤,建设沿江生态绿地。 3、湿地保护与恢复。湘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警戒水位200米以内地区目前尚未开发的江段,主要湖泊、水库、重要山塘警戒水位200米以内地区,以及江中的大中型岛、滩、洲(包括湘江干流8个永久性生态保护洲岛:傅家洲、龙洲、洪家洲、蔡家洲、冯家洲、鱼尾洲、鹅洲、甄皮洲等)。 4、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建设绿化隔离带,并参照国家道路建设相关规范和要求合理确定绿化隔离带宽度。 专栏4 生态建设工程 长株潭绿心创新功能建设和生态“客厅”建设工程,生态林业圈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株洲一江四港等城市生态走廊工程,清水塘、竹埠港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东台山、云阳、法华山、褒忠山、金霞山)建设,浏阳河百里花木示范走廊,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虎形山凤形山体育休闲公园,仰天湖生态公园、水府庙水库建设。 第六节 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 注重集约化、生态型和开放式开发,形成“一心双轴双带”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窗口。充分利用绿心地区的良好生态,在保护好生态基底、发挥生— 13 —
态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创新城乡建设模式,科学提升绿心价值,构筑面向区域的高附加值公共服务平台,将绿心地区从三市“边缘”地带,建设成为城市群的重要功能区、联结三市的功能纽带。 双轴,包括长株东线重点发展轴、长潭沿湘江重点提升轴,是城市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前者连接长沙东部新城和株洲市区及长沙县和株洲县等外围片区,依托空港、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先进制造业、空港物流等高端产业。后者连接长沙和湘潭两市区及北部的霞凝港、湘阴县城、汨罗市和南部的湘潭县城等外围片区,依托沿湘江分布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具有生态绿谷、景观项链和经济走廊三大功能的纵向主发展轴。 双带,包括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是城镇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复合走廊。前者连接长沙市区和空港-高铁新城及益阳沧水铺镇和浏阳市等,综合发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等产业,成为长株潭向湘西北辐射、拓展发展腹地的重要轴线。后者连接株洲和湘潭及其周边城镇,向东延至醴陵,向西延至湘乡,加强基础产业优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长株潭向湘中辐射的重要轴线,使长株潭未来发展有更大范围的协作区域。 第七节 核心区城市职能结构 一、区域性职能中心 先进制造业中心。包括以星沙先进制造业园区、黄花临空产业园为主体的长沙东岸先进制造业中心,以株洲高新区、田心、金山、航空产业园为主体的株洲南部先进制造业中心,湘潭九华工业园、台湾工业园为主的湘潭西部先进制造业中心。 科技文化中心。以长沙国家软件基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
— 14 —
地、金鹰文化产业园、隆平论坛高新农业园为主体的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中心。 物流中心。以长沙金霞物流园、株洲市石峰物流园、株洲铁路枢纽站和湘潭九华物流园为中心,以霞凝、清水塘、九华、荷塘地区为主体,发展物流、产品加工、生产服务等多项功能。 技术创新中心。以长沙岳麓山大学城、麓谷高新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区、湘潭大学城和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民用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导功能。 二、地方性职能中心 生产性服务中心。以长沙东岸长株潭CBD为中心,包含主城区的商务、金融、信息等多项功能。 生活性服务中心。以长沙东岸为中心,包含商贸、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 生态休闲中心。以绿心、九华滨江地区和昭山地区为基础,包含郊野休闲、主题游乐、休养度假等功能。 度假休闲中心。以株洲空灵岸、大京风景区为基础,包含度假休闲、观光、娱乐等功能。 城乡统筹服务中心。以株洲市荷塘区、南洲、白关、石亭和湘潭市雨湖区及以西地区为中心,包含面向农业地区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等多项功能。 第八节 核心区创新发展区域 一、创新发展绿心。探索生态资本利用的新方式,把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空间整合关键、功能提升依托、三市联系纽带”,引导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及对交通、环境高度敏感的高端产业进入,建设精品型高端服务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园艺博览、— 15 —
休闲度假、商务娱乐等城市功能,适度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与创业服务等产业功能,成为利用生态资本的示范窗口。 二、创新发展长沙河西。在科技创新要素与丘岗自然地形的耦合中,探索产业和空间的新形态。有效利用丘陵地形自然景观,科技研发、生态居住、城乡服务等各类建设用地呈“岛块”状分布于山岭、田园之间,形成功能完善、环境良好、城乡相融的“第三空间”形态。 三、创新发展长株潭东部。在高铁枢纽与机场空港的叠加作用下,探索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集约发展的新模式。依托空港、高铁等重要区域交通设施,提倡基于公共交通优先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土地高强度开发。依托清水塘地区工业基础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加速污染土地治理,依法变更土地地类,形成循环经济网络,促进清水塘治理和云龙新区开发联动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建设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商贸、物流等产业,承担大区域生产性服务职能。 四、创新发展湘潭西部。在城市与乡村两种经济形态的交接部,积极探索城市化的新途径。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物流为主导,高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商贸加工等相结合,提高农业盈利水平,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通过城乡联动带动城市化。在主城区及其周边产业区形成就业集中点,依托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农村中心社区、镇与城市就业点联系便捷,形成“居住在乡村,工作在城市”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 第九节 湘江整治与提升转型 一、建立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推动清水塘、下摄— 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