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头沉\群活\C.\子母哏\贯口\E.新型相声
14.在以下说法中,符合英雄史诗特点的有(BDE ).
A.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期的中高级阶段
B.以宏大的结构与篇幅叙述本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分裂归于统一的主题
C.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一些民族保存着较多的古老的风俗与传统 D.在情节上有神话色彩,传奇内容
E.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有一个或有密切联系的几个英雄人物贯彻始终
附:参考答案:
1.B,C 2.A,B,C 3. B,C,E 4. A,C,D,E
5.A,C,D,E 6. B,E 7.B,C,D 8.A,D,E 9.A,B,C,D
10.B,C,D,E 11. B,D,E 12.A,B,D,E 13.A,C,D 14. B,D,E 名词解释题复习指导 答题技巧
这种题型考察学生对课程中出现的概念,重要名词的掌握程度.考试题中的名词解释在概念解释课件中都出现过,这为复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本课的概念较多,覆盖面宽,复习仍有一定难度.
在回答该题型时,要注意一般名词解释的内容是有层次的,首先是基本界定,然后作相关说明,比如题材类型的解释一般先下定义,再说明其范围或类型等.有些名词解释需要说明的内容层次有三四个,字数就多些;有些名词含义单纯,只作基本界定即可.所以名词解释的内容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需要多作解释就不能太简略. 复习重点和难点
绪论:民俗,民间文艺学
第二章:忠实记录,采风,全面搜集,\三套集成\第三章:文化发明神话,自然崇拜
第四章:地方风物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箭垛式人物
第五章:魔法故事,巧媳妇故事,童话的概念与分类,AT分类法,类型 第六章:《歌谣》周刊,山歌,时政歌,劳动歌,节令歌,爬山歌,小调,花儿 第七章:史诗,《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 第九章:谐音歇后语
第十章:民间说唱,山东快书,\三翻四抖\袍打书 第十一章:采茶戏. 练习题
1.\三翻四抖\2.采茶戏 3.魔法故事 4.袍打书 5.全面搜集 6.AT分类法 7.地方风物传说 8.时政歌
9.《歌谣》周刊 10.\三套集成\11.花儿 12.山歌
附:参考答案: 1.\三翻四抖\
是相声艺人概括\包袱\的组织过程的传统术语.\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常用的手法是三步铺垫,第四步抖落.过去艺人通常这样组织\包袱\后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两翻\一翻\即抖甚至随翻随抖的包袱增多. 2.采茶戏
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吸收地方戏曲成份,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 3.魔法故事
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在民间故事诸类型中,魔法故事传承历史最为悠久,艺术价值最高,汇聚着许多声名卓著的经典类型. 4.袍打书
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侮的金戈铁马类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列国志》等.
5.全面搜集
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主要原则之一.其含义为:在内容上优劣兼收,新旧兼收,不能轻易断定某些作品是糟粕而放弃它们;在形式上,要注意收集同一种作品的不同异文,兼顾口头和书面的两种形式的作品;在体裁上,各种民间文学作品都应收集;不仅记录文本形式,而且注意采集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等. 6.AT分类法
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分类法\该分类体系将故事类型编为1至2499号,分为五大部分: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 7.地方风物传说
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这类传说是对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进行艺术性的解释,而不是讲述科学知识.故事收尾处归结到开头提出的事物上.其内容常表现出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种:山川名胜传说,物产传说,动植物传说. 8.时政歌
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价和议论.时政歌实际就是社会上广泛流传,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议论时政的民谣. 9.《歌谣》周刊
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歌谣学运动的中心刊物和舆论阵地,也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的第一本刊物.1922年12月创刊,1925年6月停刊,共出97期,其内容有作品选录,学术研究,译述等,前期注重歌谣,后期扩大范围,民间文学的其他体裁如故事,传说,唱本,谜语,谚语,歇后语等也多有涉及. 10.\三套集成\
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1984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发出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工作,并编辑,出版上述三套丛书.随后这项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隆重展开,现已取得显著成绩,\三套集成\正陆续出版. 11.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花儿可分两大流派: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 12.山歌
山歌指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主要流传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的信天游,花儿,爬山歌等也属于山歌. 简答题复习指导 答题技巧
这类题型是就课程中较重要又规模不很大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要求考生简明回答.但简明回答并不是只回答几条干巴巴的要点,还要进行相关说明阐述,只是不要求像论述题那样要举出例子来论证.所以应注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的倾向,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答得丰富些. 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第二章: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第四章:传说的价值,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四个结局的内容要点,四大传说的结局的特点,产生原因,艺术价值
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与神话的区别以及与传说的区别,生活故事的含义与特征 第六章: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民歌的功能
第九章:歇后语的特点,歇后语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类型,谜语的主要类型 第十章:相声的\包袱\的含义,制作要领和组织艺术. 练习题
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2.简述相声的\包袱\的含义,制作要领和组织艺术. 3.举例说明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哪些人物形象类型. 4.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
5.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 6.简述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附:参考答案:
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时期.先秦古籍中的歌谣资料很丰富,从古朴的《弹歌》《周易》\卦爻辞\到《诗经 国风》和《楚辞》,有珍贵的上古民间谣谚和民歌;《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等著作里有较多的神话资料;诸子散文里则运用,载录了大量的民间寓言.(2)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最丰富和最有成就的民间文学品种是乐府民歌,并有了乐府这种专门搜集民间歌谣俗曲并创制新歌乐的机构.(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大量志怪小说,记录了很多民间故事,并有了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笑
林》,魏国邯郸淳所作.其次是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400多首,多清丽柔婉;北朝民歌存70多首,多刚健质朴.(4)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民间词.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主要品种是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话本等.段成式《酉阳杂俎》等笔记体集子记录了大量民间故事.另有唐代参军戏,宋代的民间杂剧和南戏.(5)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形式是元杂剧.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的集子,以冯梦龙《山歌》《桂枝儿》为代表.笑话广泛流传,有很多集子.
2.简述相声的\包袱\的含义,制作要领和组织艺术.
\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地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包袱\可分为两类:\肉里噱\和\外插花\肉里噱\指构成相声基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外插花\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
\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基本规律.不管怎样夸张,滑稽,荒诞,都要合乎一定的情理逻辑,不能不着边际地胡侃;但如平淡无奇也没有幽默效果,所以还要出人意料.
\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包袱\开始后都有一个稍长的铺垫过程,这个过程叫\铺平垫稳\铺垫好以后还要暂时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或视线,叫做\支\或\描包袱口\最后突然抖落\包袱\要干脆,利落,明确.整个组织过程常为\三翻四抖\即有三步铺垫,第四步抖落.过去艺人通常这样组织\包袱\后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两翻\一翻\即抖甚至随翻随抖的包袱增多.
3.举例说明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哪些人物形象类型.
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因为这种人物形象不仅表意鲜明,而且适于作为大众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评书等,其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人物在歇后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4.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
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经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此传说的结局本是牛郎与织女被王母拆散,银河相隔,但民众觉得理想得不到满足,遂想象出鹊桥相会的情节.此情节最早见于《淮南子》和《风俗通》.这种结局使民众在愿望和情感上得到很大满足,又以神奇的想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故事本是丈夫尸埋城下,妻子殉情的大悲剧,但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压抑的收尾,想象出长城崩塌的情节,使民众心头压抑的愤懑得以宣泄.长城是暴政强权的象征,它的倒塌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显示出民心的巨大力量,也给受压迫的民众以抗争的鼓励.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梁祝的爱情在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的摧残下以悲剧收场,民众依据灵魂不死和转生的俗信,通过变幻的手法使主人公获得了新生,使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圆满和永恒.这种结局不落俗套,也不粉饰现实,而使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4)白蛇传:法海变蟹.白蛇传结局本是白娘子被镇压在塔下,夫妻离散,母子分别的结局,但民间传说让小青和许仙的儿子斗败法海,救出白娘子,而法海无处躲避,只得藏在蟹壳里,永远被人嘲笑和作践,表现出民众的斗争精神和幽默情怀. 5.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