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庸与现代生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4:22: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道德、中庸与现代生活——从《庄子》一则谈起

屋之将倾,根基先坏;人伦将失,道德先颓。道德衰败,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常言:世风日下。日下之世风,在现代社会都有哪些表现呢?轻则迷茫,稍重则颓废,重则堕落,益重则人性泯灭,鲜有神清气朗、抱德如磐者矣!病症虽深浅不一,病因则无外乎三:为恶无所顾忌,为善缺乏依据,修身没有动力。再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亦可得三:一则现代文明无敬重之心,二则现代人生失生命导向,三则现代教育离人性根本。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所赖以构筑的人文根基必存在一些哲学上的漏洞。是故,余返而求诸古圣先贤之书籍。

五柳先生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此亦吾之谓也。读书十余载,会意之处不少,精辟之见浑无,每自喟曰:浅尝辄止,不学无术!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问虽不够,襟怀并未因之稍减。见有痼疾,则思除之,思有所得,则欲遍告天下悉知!纵杯水车薪,裨益社会甚微,然亦拳拳之心也。若能为道德大厦之重构添一石一砾,其乐也融融哉!

乃选《庄子》一则剖析之,与诸君共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上篇】 一

天地大美有三:一曰形之美,二曰道之美,三曰德之美。

形之美,曰充盈,曰精致;道之美,曰通达,曰刚健;德之美,曰包容,曰不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故圣人述而不作。非不作也,述而不失其美也,观其述而知其美也。

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际无垠。前者非前,后者非后,上者非上,下者非下,不曾悬浮,

无须落定,一切存在皆没有缘由,一切角落皆没有虚空,一切发生皆无所逃逸。天地者,存在之谓也,故曰天地充盈。

宇宙中有令人惊叹的星系之美,星系中有令人惊叹的星球之美,星球中有令人惊叹的寂静之美、生命之美,寂静中有沉睡亿万年的震撼之美,生命中有千姿百态的造化之美。天空有天空之美,大地有大地之美,森林有森林之美,海洋有海洋之美。昆虫有昆虫之灵性,鱼儿有鱼儿之绚丽,虎豹有虎豹之生机,人类有人类之魅力。五官四肢各有所用而统归于我,喜怒哀乐悉无所依而日夜不离,剖析之则无非粒子,组合之则化腐朽而为神奇。无生老病死则无生生不息,无七情六欲则无生命百味。这世界的构造实在是太精致了,甚而连遗憾都是一种完美!

万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遂成无懈可击之大系统,遂有和谐共存之大规律。形而上者谓之道。道者,天地固有之规律也,无须借力而运行不已。无论自然,无论社会,无论历史,无论人事,皆不可脱离规律,皆不可能脱离规律,皆不曾脱离规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任何有违规律之事,终究还会在规律之牵引下回复到应有的途径;所有试图阻挡历史车轮、逆转前进趋势之举动,均似螳臂当车。是故圣人顺其道而疏之,不逆天而行之。

小规律之外,另有大规律;大规律之外,另有更大之规律。犯小者,大者纠之;犯大者,愈大者裁之。存在永远不会因破坏而消失,大道永远不会因违背而受损,此所谓大道之通达也。道不言,然不可逆之,此所谓大道之刚健也。

杜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纵使兵荒马乱、战祸绵延,春来时,依旧枝头红闹、天涯绿染。此天地之德也。天地大德,不因人事而稍废。治乱兴衰,张弛促缓,于天地悉如浮云;骏马星驰,苍鹰竞逐,在苍穹只是笑谈。古往今来之一切发生,天地无不包容之,甚而指天骂地者,天地亦未尝不予其阳光,不予其空气,不予其水分,不予其食物也。天地至爱,乃如佛心!

天地者,万物之平台,时空者,万物之器皿,存在者,器物成一体也。天地功成而不伐,阳春布泽而不言,万物有容身之所而不知,生命蒙雨露之恩而不谢。虽不知,天地不愠也,虽不谢,雨露犹施焉,天地之德大矣哉!

形美,道美,德美,天地至美而不自矜其美。浑浑然,噩噩然!似无德者也。泱泱然,

泛泛然,似无功者也。纵有圣人,见此浩瀚,亦只有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故曰,天地自身即为述而不作之典范,圣人恐挂一漏万,故宁可不作而述焉。

以述代作,可使立论不失其真。后人观其述,而知其所言,而知其所欲言,然后可领悟天地之大美。是所谓意在言外,圣人虽语而不语,虽不语而语。

以述代作,可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所以,圣人之书,虽以书为载体,实则无体;虽以言为工具,实则无言。圣人之书,可参造化之功,故曰:非书也,道也。

圣人知至美难言而非不可言也,故不因大美不言而不言,遂有儒道释之并兴。圣人知造化无痕而非不可参与也,故顺其道而助其功,遂可与日月齐列而同辉。圣人无碍于言与不言,故其言无滞涩、行无拘束,施施然散步于天地之间。圣人无碍于出世与入世,不骄矜,不做作,故可与世推移,应运而生。

圣人则天而修身,故圣人之美亦有三:形之美,道之美,德之美。故圣人之为人也,思想圆融、言行一致而人格光辉。

圣人身处万物之中而察万物之理,故身心可与天地

同。浩然之气充盈四体,自信达观,洒脱随意,不求美而美,不求仁而仁,不求达而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圣人见小而知大,格物而知理,牵一发而动全身,故所言纵为芥末,其道也一以贯之。圣人之道圆融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圣人述天地之道,故不居天地之功。

赤橙黄绿青靛紫融为一体而成无色之光,形、道、德美融为一体而成混沌天地,思想圆融、言行一致而成人格之光辉。

我辈修身之进阶亦有三:格物,致知,正心。即,观其形,知其道而寓于德。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见,格物乃是修身立德最根本的出发点。

格物者,善于观察而领悟之谓也。譬如,夜观朗朗疏河,而知宇宙之大之美之深,知宇宙之大之美之深,而生敬重之心。敬重之心从哪里来?知天地万物大自然必有可敬重者。这就是格物而致知。获得这样一种认知,生活中自然谦虚大度、坦荡从容,能够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世界。这就是致知而诚意。以这样的生活态度处世、做人,则其心自正;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可谓大丈夫矣!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事而不能?

当然,并非人人皆欲治国平天下、人人皆可治国平天下、人人皆须治国平天下,所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统称为寓道于德、寓德于行。意即,能于平凡生活中光明磊落做人,已然是修身有成矣。

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为格物。我辈对生活之观察,对生命之领悟,对世界之认知,亦为格物。所以,善于观察,即是开启了智慧之门。鄙人不才,愿以格物所得之一二,与读者共享共勉。

天地有大美,知真善美乃天道取向,人类亦然;天地有大美,知天地有自美之心,人类亦然。故知,人,生而向善,生而知耻。

浩瀚宇宙无处不体现出惊人的和谐之美、运动之美、旋律之美、生机盎然之美。天地有大美,本身即是对美的肯定,所以说,真善美乃是天道取向。人为天地之子、宇宙一分子,对真善美、对正义的追求,同样出于人的天性,无须任何理由。也即就人类而言,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也将良知称为“天良”。

反观于大自然,一切有灵之物,悉具良知、悉具基本之爱心,甚至植物界都以争奇斗艳、显示自己美丽的一面为生长之本性,可见良知、向善、爱美原属于“大道”的本质。这种本质遍布于造化的每一物种、每一角落,遂成人类社会发展中不辨自明的方向和真理。因此,“真善美”不仅是人类之天性,亦复是天之本德、道之本性。

所以,凡人纵使没有信仰之约束,没有法律之约束,也会自发遵守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服从于内心善与正义的召唤,特别是千钧一发、无暇细想的紧急情况下,一般人都会凭最基

搜索更多关于: 中庸与现代生活 的文档
中庸与现代生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dlt1116421wxgu8jpv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