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亲情之爱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2、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通过探讨,知道家的含义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3、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家理解 难点:孝在当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听音乐《回家》
要求: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思念家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呢?那么,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家的意味》 二、讲授新课 (一)生命的居所
1
探究一:“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那么,什么是家?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 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
教师归纳: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学校是我家,工厂是我家,七年级(1)班是我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狭义的家,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 知识点:1.家庭的含义
阅读课本71页最后一段。说一说: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几种?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过度: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探究与分享:思考:家庭的功能有哪些?说说你的认识。 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消费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过度:家庭是法律意义上的家。我们心灵深处对家又是什么理解呢?
知识点: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阅读正文)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所以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知识点:3、心灵的港湾
2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请阅读课本第73页“阅读感悟”中内容,说说“家”是什么?
( 阅读p73正文)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过度: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小结:家是什么?(结合知识点回答)及预习案 (二):中国人的“家”
知识点1: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过度: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探究二: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如何孝亲敬长?
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庄公听后十分感动。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3
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3、孝亲敬长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如何孝亲敬长? 三、学以至用:请你辩析
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孝亲敬长是否与我们无关?若有关我们又该怎么办?
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洗碗等;自己整理自己的卧室;自己独自上学;争取把学习成绩搞好;抽空与父母进行交流,汇报自己的表现······
孝亲敬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履行法律义务。 四、练一练(训练案)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