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7:10: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石嘴山三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试卷-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强光照强度,蓝藻中叶绿体产生氧气的速率将增大

B.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中葡萄糖分解供能速率将加快 C. 抗原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杀灭抗原 D. 无氧条件下,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能够产生乳酸和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需要在细胞质

基质中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分解。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能量,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能产生能量。

【详解】A、蓝藻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

B、线粒体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葡萄糖需先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B错误;

C、吞噬细胞不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T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C错误;

D、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在细胞质基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少量的能量,合成少量ATP,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一定不能传递给后代

B. T2 噬菌体、大肠杆菌和小鼠均可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 C. 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D.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的【分析】

1、基因突变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病毒、细菌和小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2、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真核细胞中,原核细胞和病毒没有染色体结构,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3、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详解】A、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但通过无性生殖可传递给后代,A错误; B、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核酸,可遗传变异为基因突变;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则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基因突变,小鼠是真核生物,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B正确;

C、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也会自发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3.新冠病毒在侵入人体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并直接将其降解 B. 在新冠病毒和淋巴因子参与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中,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 新冠病毒再次感染新冠肺炎已治愈患者,能够诱导其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可阻止病毒的传播,抗体不能直接将病毒降解,A正确;

B、体液免疫过程中,在新冠病毒和淋巴因子参与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中,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阻挡作用,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的吞噬分解,C错误;

D、由于新冠肺炎已治愈患者体内存在针对新冠病毒的记忆细胞,所以当新冠病毒再次感染新D错误。 冠肺炎已治愈患者,能够诱导记忆细胞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B. 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及草地植被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估算方法为:样方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调查土壤小动物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详解】A、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用无水乙醇,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用纸层析法,A错误; B、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错误; D、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及草地植被的丰富度用样方法,D正确。 故选D。

5.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

A. 有氧呼吸过程产生[H]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 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 C. 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将无法合成ATP

D. 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场所在线粒体内膜,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且细胞色素c引起细胞凋亡的前提是必须与Apaf-1蛋白结合,据此分析。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正确;

B、[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能合成ATP,故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也能合成ATP,C错误;

D、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与Apaf-1蛋白结合后才引起细胞凋亡,因此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C。 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可被灌木完全取代 B. 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

C.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D. 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

件。

3、“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J”型曲线没有K值。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种的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不会被灌木完全取代,A错误;

B、种群“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B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变化,C正确;

D、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而捕食发生在种间,D错误。 故选C。

7.把等量新鲜的不同植物叶片(叶面积相同)放在密闭透明的容器内(形状大小相同),并把它们暴露在不同颜色的光照下(光照强度相同)。经过8小时后,对容器内的氧气进行测量,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合作用反应速率 容植物 器 天竺1 葵 天竺2 葵 紫罗3 兰 紫罗4 兰

注:4个容器内植物叶片呼吸速率相同。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实验中的光合作用反应速率是植物叶片的_____(填“净

叶 绿色 25 10 叶 红色 25 80 叶 绿色 25 15 叶 红色 25 120 位 部光的颜色 温度/℃ O2增加量/mL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dqlx7vdn51is530855j3blzb1bw3200ho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