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和规律。
2、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第一,研究市场信息的经济效用。第二,研究信息系统经济。第三,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理论和测度方法。第四,研究信息社会的经济理论。第五,研究国际信息经济理论。
3、方法论基础:1、预期效用理论,2、对策论(博弈论)
4、智猪博奕:这里,无论大猪按或者不按,小猪的最优策略是等待,在已知小猪等待的情况下,大猪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按。所以这一案例的纳什均衡是右上,大猪按,小猪等待。 5、优超策略:即无论其他局中人怎样选择,每个局中人都有一个最优策略选择。(优超策略并不经常出现)
6、纳什均衡:即在另一局中人的选择既定时,每个局中人都做了最优选择 纳什均衡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一局对策可能没有一个以上的纳什均衡; 第二,某些对策可能没有纳什均衡;
第三,纳什均衡并不一定导致帕累托有效的结果。
7、分类:外生不确定性:将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外的不确定性称为外生不确定性。内生不确定性:将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畴之内,影响经济系统操作效用的不确定性,称为内生不确定性。通常,内生不确定性的变化比外生不确定性的变化更为敏感,同时也更为复杂。
8、风险与不确定性区别:通常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可以用某种具体的概率值表示,那么,这种随机状态就称为风险;如果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不能够(至少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以某种实际的概率值表述出可能产生的结果,这种随机状态则称为不确定性。
8、信息经济学将市场参加者的风险偏好分为类:风险厌恶、风险爱好和风险中性。 第二章
1、完全信息:就是市场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2、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以完全信息为基础):
3、完全信息经济的局限性:完全竞争,市场效率,供求法则,单一价格法则。
4、不完全信息存在的原因:1)人类获取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即信息搜寻成本。2)人类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3)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5、不完全信息经济的影响:
6、公共信息的影响:1)公共信息数量的增加,将会降低市场运行的效率。2)公共信息对于市场参加者也有正的影响: 在不存在偶然市场的条件下,增加社会公共信息可以相应地扩大社会福利的数量和范围。
7、私人信息:是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 8、类型:1)个人自身特征的知识,如个人身体状况和工作能力等;)个人行为的知识,如努力程度,工作热情等;个人对环境状态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知识,这主要是指个人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认识程度。
9、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的区别与联系:
1)信息集合中可以被所有或绝大多数市场参加者自由获取的信息 为公共信息;而仅被个别或少数市场参加者所掌握的为私人信息。 2)公共信息是市场运行的基础,而个别知识是市场存在的基础; 3)在传播途径上有所不同,私人信息一般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
4)从私人信息的预期效用来看,私人信息可以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而公共信息的传播将
1
降低市场效率。 5)共同知识使市场参加者成为市场活动中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受支配者,而个别知识则推动市场参加者成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支配者。;
10、对称信息定义: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也即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11、对称信息环境有三类:一是市场参加者双方都没有掌握有关信息的信息环境,即双方都处于“无知”状态;二是市场参加者双方都处于“完备信息”状态;三是市场参加者双方都掌握相同度量有关信息的信息环境;
12、非对称信息:所谓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 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13、非对称信息形成的重要根源:一方面社会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行业信息差别。另一方面,专业化产生的信息差别也同样严重地导致了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
15、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搭便车”的根源是一种投机心理,一方面,投机者抱着“就算我不做,总会有别人做”的想法碰运气;另一方面,在集体行动中,一个人到底出了多少气力往往难以考证,无形中给“搭便车”者提供了机会。
16、搭便车行为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的投机行为,是指在一个共同利益体中,某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的行为与动机。当团体利益同分,责任与成本却由团体的每个成员承担时,便有可能会出现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
17、根源:信息的不对称
后果:搭便车的人多了,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市场失灵,总体效率必然降低、甚至损害集体利益,出现所谓的“搭便车困境”。
解决办法:安排任务时不妨针对个人、按劳分配,不给搭便车者提供机会。就像齐湣王那样,让乐师一个个独奏,此时,习惯搭便车的南郭先生只能逃之夭夭了。 18、非对称信息分类:1)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 买主具有完全信息而卖主却处于无 知时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
当买卖双方都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者卖主具有更多的私人信息,或者买主具有更多的私人信息时产生的非对称市场;
当卖主具有完全信息而买主处于无知时,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
2)买主与买主之间的值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3)卖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差别产生的非对称性市场。 19、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非对称信息会使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处于低效率状态? 2、试借助非对称信息效用原理,解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搭便车”现象: 例如:人寿保险方面高风险者的“搭便车”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象。 3、试借助非对称信息效用原理,分析“名牌效应”现象。
20、名牌效应是指由名牌这个无形资产所引发的能够为其所有者或经营者带来新的经济效用的现象。
21、1、聚合效应。
名牌企业或产品在资源方面会获得社会的认可,社会的资本、人才、管理经验甚至政策都会倾向名牌企业或产品,使企业聚合了人、财、物等资源,形成并很好地发挥名牌的聚合效应。
2
2、磁场效应。 企业或产品成为名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较高的美誉度后,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表现出对品度的极度忠诚。企业或产品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消费者。
3、衍生效应。名牌商标积累、聚合了足够的资源,就会不断衍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名牌的衍生效应使企业快速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形成新的名牌。例如,海尔集团首先是在冰箱领域创出佳绩,成为知名企业知名商标后,才逐步将其聚合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延伸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等业务领域。
4、内敛效应。名牌商标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名牌商标的内敛效应聚合了员工的精力、才力、智力、体力甚至财力、使企业得到提升。
5、宣传效应。名牌商标形成后,就可以利用名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传播企业名声,宣传地区形象,甚至宣传国家形象。 6、带动效应。名牌商标的带动效应是指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拉动,名牌企业对城市经济、地区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的带动作用。
7、稳定效应。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出现波动时,名牌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可以拉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人、才、物等社会资源不至于流走。 6、名牌效应产生的条件 1、质量的保证
名牌背后是质量。质量既是品牌赖以生存的物化指标,同时又标志着品牌满足社会对使用品质需求的程度。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企业的生命,是名牌立足之本。没有质量做底蕴,名牌产品岂能叱诧风云。
2、知名度 名牌商品之所以吸引顾客,与其知名度有很大关系 ,凡是著名品牌其知名度、美誉度都是很高的。知名度可以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进而激发其购买欲望,产生购买行为。 3)优质的服务。
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是名牌商品与其它商品竞争的一大优势。 一是不断向用户提供意料之外的满足;二是让用户在使用海尔产品时毫无怨言。
4)环保意识。 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寿命是有限的。如今,消费者对环保意识越来越重视,如在购买饮食食品时,讲究“绿色食品”,对耐用商品要求无污染,而名牌商品却能使消费者食得放心,用得舒心。 第三章 1、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激励机制: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我怎样使某人为我做某事”。 3、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与不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标时,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4、1)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 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 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员工:锲而不舍。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
3
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5)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5、两大约束: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 6、阿克洛夫模型:高质量汽车的存在使那些拥有低质量汽车的卖主不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卖出汽车,他们更愿意将旧汽车保留到它们的低质量性质将要显示出来为止。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讲,人们更愿意培养低质量汽车占大多数的旧汽车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拥有高质量汽车的卖主往往将他们的汽车撤出市场。(道德风险)。因为买主事先不能区别汽车之间质量的高低,所以,所有外表相同的汽车都以同样的价格交易,并且,买主偶然购买到某辆高质量汽车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又影响到其他购买低质量汽车的买主的预期。(不利选择)
7、不利选择原因:信息不完全和信息非对称导致委托人的不利选择处境。
8、策略1:总体保险合同,即保险公司对于不同风险个人都按同样方式收取同样保险费,这样,投保人在发生意外时也将得到同样的赔偿。
结果:在保险公司任何指定的价格水平上,高风险的社会成员将购买更多保险,而低风险的个人必然购买更少的保险。结果,保险统计的预期与所有参加保险者同等参与的结果相比,或者与不同风险水平支付不同保险费用这样一种理想模式的结果相比,保险公司所处的选择境况更为不利。
采用统一合同的保险公司的收益取决于具有不同风险类别
的投保人的比例,如果高风险个人在投保人中所占比例较高,那么,保险公司有可能收益较小或者亏损。
策略2: 差别保险合同,即根据投保人不同风险类别收取不同保险费用,并以此给予不同的损失补偿。这样,低风险的个人就被这类保险合同吸引了。
结果:1)在总体保险合同市场只剩下高风险的个人,从而提高了提供这类保险的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因此,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向社会提供总体保险合同。 2)当保险公司不向社会提供总体保险合同时,高风险的个人将转移到提供差别保险合同的市场中,使差别保险合同的市场既存在高风险个人,也存在低风险个人。 3)保险公司不能准确地将这两类投保者区分开来,只能设计出一套不完备的保险体系,使高风险个人与低风险个人能够分别购买不同的保险合同。 4)由于作为委托人的保险公司难以有效识别出作为代理人的投保者的风险类别,保险合同所发挥的市场效用将变得较低,由此出现的市场效率也是低下的。
9、结论:保险公司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利选择境况。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为了避免这种窘境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收集投保人私人信息,然而,这样做只能降低或减缓保险公司的不利选择程度,风险并没有由此得到有效分担。 保险合同所发挥的市场效用是较低的,由此出现的市场效率也是低下的。
11、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
12、道德风险产生的关键原因:在于代理人拥有独占性的私人信息,在这种环境下,代理人可能会利用其私人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1、火灾保险:1)保险公司不能观察到投保人的具体操作行和相关的私人
信息,也无法确定投保人究竟属于那一类风险水平的代理人。 2)特别是保险公司不能对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