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一改词的婉约,属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 记:文体名。掌握本文因事说理的发表议论法。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四)公元纪年法。
【通假字】
1、扣而聆之 (“扣”同“叩”,敲击) 2、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3、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晚上)
【词类活用】
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鸣响
B.名词做动词:
1、微风鼓浪 鼓:振动 2、而此独以钟名 名:命名
C.名词做状语
a)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乘船 b) 大石侧立千尺 侧:在旁边
c) 事不目见耳闻 目:亲眼 耳:亲耳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里 e) 主观臆断 臆:凭主观想象
【古今异义词】
1、余方心动欲还 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 2、空中而多窍 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 3、自以为得其实 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实际上 4、而渔工水师 水师:古义,船工;今义,水军
【一词多义】 1. 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夜晚,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助词,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代词,那里) ④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击,动词)
8.之
①汝识之乎 代词,代钟声 ②笑李渤之陋也 的,结构助词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后标志,助词
9、而
①而况石乎 表递进 ②扣而聆之 表顺接
③而此独以钟名 表转折,但是 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表并列 ⑤徐而察之 表修饰
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表因果,因而
10、虽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即使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虽然
11、言
①言之不详 说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用文字表述、记载
12、然
①然是说 但是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的样子
1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
14、因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而 ②因笑谓迈曰 于是
15、绝
①至绝壁下 陡峭的 ②如钟鼓不绝 断绝
③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⑤绝云气,负青天 穿越
【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 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竟然)
桴止响腾(传播)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A、“〃〃〃〃〃〃者,〃〃〃〃〃〃也”式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B.“〃〃〃〃〃〃也”式 此世所以不传也 此鹳鹤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者。翻译:那水面上发出的窾坎镗鞳的声音,就像是魏庄子的歌钟声一样啊。
C.副词表判断 则山下皆石穴罅; .
2.、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余是以记之
3、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
4、介宾后置:
得双石与潭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
5、被动句:闻人声亦惊起
【固定搭配】
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