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题.
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转出简要作法.
老师点评:分析,本题已知旋转后点A的对应点是点D,且以关键是找出旋转角和旋转方向.显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我们选择小于180°的旋转角为宜,故本题选择的旋转方向为顺对对应点和旋转中心,很容易确定旋转角.如图,连结OA、OD,角.接下来根据“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这两个依据来作图即可. 作法:(1)连结OA、OB、OC、OD;
(2)分别以OB、OB为边作∠BOM=∠CON=∠AOD; (3)分别截取OE=OB,OF=OC; (4)依次连结DE、EF、FD;
即:△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
二、探索新知
问题:作出如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的图题:
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
2.各对称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
后的三角形,?并写旋转中心也已知,所都符合要求,?一般时针方向;?已知一则∠AOD即为旋转都是旋转角”和“对
案,并回答下列的问合? 直线上?
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例1.如图,四边形ABCD绕D点旋转180°,请作出旋转后的图案,写出作法并回答. (1)这两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2)如果是中心对称,那么A、B、C、D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是哪些点.
分析:(1)根据中心对称的定义便直接可知这两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就是旋转中心. (3)旋转后的对应点,便是中心的对称点. 解:作法:(1)延长AD,并且使得DA′=AD (2)同样可得:BD=B′D,CD=C′D
(3)连结A′B′、B′C′、C′D,则四边形A′B′C′D为所求的四边形,如图23-44所示.
答:(1)根据中心对称的定义便知这两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D点. (2)A、B、C、D关于中心D的对称点是A′、B′、C′、D′,这里的D′与D重合.
例2.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画出以点D为对称中心,与△ABD?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
分析:因为D是对称中心且AD是△ABC的中线,所以C、B为一对的对应点,因此,只要再画出A关于D的对应点即可. 解:(1)延长AD,且使AD=DA′,因为C点关于D的中心对称点是B(C′),B?点关于中心D的对称点为C(B′)
(2)连结A′B′、A′C′.
则△A′B′C′为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
三、巩固练习
教材P74 练习2. 四、应用拓展
例3.如衅,在△ABC中,∠C=70°,BC=4,AC=4,现将△ABC沿CB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 (1)若平移的距离为3,求△ABC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
(2)若平移的距离为x(0≤x≤4),求△ABC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y,写出y与x的关系式.
分析:(1)∵BC=4,AC=4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易得△BDC′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C′=1 (2)∵平移的距离为x,∴BC′=4-x 解:(1)∵CC′=3,CB=4且AC=BC ∴BC′=C′D=1 ∴S△BDC`=
113131= 22 (2)∵CC′=x,∴BC′=4-x
∵AC=BC=4 ∴DC′=4-x ∴S△BDC`=
112
(4-x)(4-x)=x-4x+8 22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中心对称及对称中心的概念;
2.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的概念及其运用.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73 练习1. 2.选作课时作业设计.
23.2 中心对称(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教学目标
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掌握这两个性质的运用.
复习中心对称的基本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总结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2.难点与关键:让学生合作讨论,得出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什么叫中心对称?什么叫对称中心? 2.什么叫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3.请同学随便画一三角形,以三角形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画出这个三角形关于这个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并分组讨论能得到什么结论.
(每组推荐一人上台陈述,老师点评)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 (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和△A′B′C′,如图1和用2所示.
(1) (2) 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 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 证明:(1)在△ABC和△A′B′C′中, OA=OA′,OB=OB′,∠AOB=∠A′OB′ ∴△AOB≌△A′OB′ ∴AB=A′B′
同理可证:AC=A′C′,BC=B′C′ ∴△ABC≌△A′B′C′
(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 因此,我们就得到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1.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结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结DE、EF、FD.
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例2.(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二、巩固练习 教材P70 练习. 三、应用拓展
例3.如图等边△ABC内有一点O,试说明:OA+OB>OC.
分析:要证明OA+OB>OC,必然把OA、OB、OC转为在一个三角形内,应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因此要应用旋转.以A为旋转中心,?旋转60°,便可把OA、OB、OC转化为一个三角形内.
解:如图,把△AOC以A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60°后,到△AO′B?的位置,则△AOC≌△AO′B.
∴AO=AO′,OC=O′B
又∵∠OAO′=60°,∴△AO′O为等边三角形. ∴AO=OO′
在△BOO′中,OO′+OB>BO′ 即OA+OB>OC
四、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74 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6、7. 2.选作课时作业设计.
23.2 中心对称(3)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对称中心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教学目标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的概念,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应用. 复习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利用这个所学知识探索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它的运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