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
主要内容:
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母语”的教学,应从娃娃抓起。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懂“母语”的话,又怎么说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呢?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能否使用“母语”与人交流沟通,也无形中成了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标准之一,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普通话,使普通话,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呢?
一、巧借童话故事,激发兴趣。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的思想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学习成败的关键。儿童的思维方式就带有童话特点—-富于幻想,喜好新奇。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童话的魅力,让学生爱上普通话。在一次“六一”文艺汇演中,三年级的同学以话剧的形式表演《皇帝的新装》时,我发觉我们班的小孩子观看得特别认真,一个同学带着疑惑的目光问我:“老师,大臣们都在皇帝面前赞叹他的衣服很漂亮,而皇帝又什么也没有穿,究竟为什么?你能不能课后再给我们讲一次?其实我们很爱听童话故事。”为了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汇演结束之后,我在班上又重复刚才这个童话:从前丹麦有一个皇帝,他既不关心他的子民,也不关心他的朝政,他只关心他的漂亮衣服,他每二小时就换一次衣服,还问他的大臣这样的衣着漂不漂亮?……看着同学们那
一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他们蕴藏着的学习主动性给挖掘出来了。打那以后,我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并且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平时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孩子喜好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等录音磁带,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普通话,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孩子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学习过程中枯燥、单一,他们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举办多种形式的普通话演讲比赛,以此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故事表演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识知能力和了解能力都处于启萌阶段,特别喜欢听故事、演故事,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我首先用故事的形式呈现这篇课文,然后让同学模仿表演,这样在新知识得到落实的同时,同学又得到了训练普通话的好机会。他们在表演时不但演讲得流利,而且感情投入,把狐狸狡滑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我还把学生平时生活中感性趣的话题,搬上课堂,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各抒己见,由于学生对老师选的话题感性趣,定会争取发言,发言的前提是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说得流利的同学就表现得兴奋热烈,而平常普通话说得不太流利的孩子也受到他们的感染和鼓励,也会暗下心决心要把普通话学好、说好。有的甚至开始举手参与行列,从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普通话是讲出来,说出来的,如果不断经常练,经常说,可能就
难说得流畅,所以我每天利用一节课的前两分钟时间,让孩子用普通话说说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我们学校是全封闭的新型寄宿学校,孩子都是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因此每逢星期一早上,我就会安排时间给学生把假日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由于孩子们天真活泼,勇敢表现自我,所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说的感情投入,听的认真、入迷。这的确不错,我就是这样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说话的环境,让学生人人参与,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孩子学习的效率必然事半功倍。
同时,我坚持用普通话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会话也说普通话,有名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开始学生们都不太习惯,有一个乡镇转来的孩子,地方方言十分重,普通话也说得差,当同学在课后和我说笑、聊天,他总是坐在座位上动也不敢动,我发觉了后,找他谈心开导,鼓励他学普通话是很简单的事,只要多说多练肯定进步很大。从此他学习的信心有了,动力足了。在前不久的普通话朗读比赛中,这位同学获得了二等奖。我还要求同学们在校园里讲普通话之外,在家里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三、及时表扬、强化兴趣。
罗森塔几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对孩子怀有很好的愿望,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就能使我们的期望变成孩子的自信,转变为孩子的自我期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使其不断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是不能忽视。所以在活动,我一直微笑着面对学生,随时、随意、自然,无拘束的氛围
中观察孩子,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并对每星期评选出的“普通话之星”(主要对象是坚持用普通话会话,或普通话进步大的同学)对其进行奖励,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增添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有更多的满足感,每周星期五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专设为普通话小天地,让当选的“普通话之星”轮流主持,如表演《龟免赛跑》,小主持先朗读一遍,再带全校同学读,创造一个全校性的普通话氛围。
四、想象创新,延伸兴趣。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如给出一幅图画《小鸭子得救了》,图意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猴子、大象、小熊、小鸭子几个好朋友一起到河边玩,小鸭子一不小心掉进了又大又深的泥坑里。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图上的动物能把小鸭子救出来吗?是怎么救的?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小鸭子?说说看。然后派代表表演,孩子们表演热烈,结果他们都说出他们不同的见解。有一个学生说猴子想用一根竹竿把鸭子拉上来,但竹竿太滑,怎么也拉不上。另一个说大象想用鼻子把鸭子卷上来,但鼻子不够长,结果也失败了。还有的说,后来小熊动了动脑筋,提水把……二年级的孩子能用普通话把这幅图的图意完整地说出来,而且想象得那样好,真让人感到欣慰。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懂得了“小我”和“大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创新意识,又使普通话口语得到了训练。大大增强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的能力。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所以要真正使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又在实际交往中提高综合能力,并且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就必须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并使兴趣过度到有意义的目的学习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动力。
附简介
卢锦惠,小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善长语文、英语教学,是学校“一机两语”推广积极分子,曾多次承担县的示范公开课,多次获得县的奖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