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 - 六年级数学上册重点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4:11: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不同;比只能先读前项;分数只能先读分母;除法则可以先读被除数,也可以先读除数。○3表示方法不同;作为一种运算,除法算式不能用分数表示;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但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4结果表示不同。除法一般要求出商;比只有要求计算比值时才通过计算求出商;而分数本身就是一○

个数值,无需计算。

5、已知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中任意两项,都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求出第三项。 6、温馨提示:任何一个比的比值都不带有单位名称。

7、已知两个量原来的比和两个量变化后的比,先找出不变的量,也就是单位“1”的量。找出所给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求出单位“1”的量。

比的基本性质

1、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字母表示比的基本性质为:a∶b=n a∶nb(b≠0,n≠0),a∶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0, n≠0)。比的基本性质对于连比也同样适用。

2、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 3、求比值和化简比是两种不同的运算,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意义不同:求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化简比是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2)运算方法不同:求比值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运算。(3)结果的含义不同: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

4、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1)化简后的比必须为互质数的比,否则比的化简没有完成。(2)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的一部分。(3)在以后求两个数或几个数的比时,都要求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5、分数比的化简方法:(1)比的前项和后项中含有分数的,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2)利用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化简分数比,但结果必须写成比的形式。

6、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7、一个比中既有小数,又有分数,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按照化简分数比的方法进行化简;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按照化简小数比的方法进行化简。

8、温馨提示:比的前项和后项要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才不变,并不是同加或减一个数。

9、带单位的两个同类量的比进行化简时,单位要统一,否则计算的结果不正确。化简后的最简比必须有比的前项和后项,即使后项是1也不例外。

10、在求几个数的连比时,可以借助中间量用份数表示各量,也可用设数法表示各量等多种方法来解答。

比的应用

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1)用整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把各部分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每一份。解题步骤:○1求出总份数;○2求出每一份是多少;○3求出各部分相应的具体数量。

(2)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解题步骤:○1先根据比求出总份数;○2再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3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比例问题并不仅仅有上面的两种解答方法,也可以用比例方法解答;还可以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解答。在解题过程中选择最适合你的方法。

2、两个量的差÷两个量对应的份数差=每份数 每份数×总份数=总数量

两个量的差÷两个量占总量几分之几=总数量

3、温馨提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要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分配的是哪一个数量。 4、温馨提示:在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时,所给出的比如果不是最简比,必须化简成最简的整数比,

否则计算结果不正确。

5、按比例分配的比有时并不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转化为比。三个量时,两两之比要转化为三个量的比,再按比例进行分配。

6、有些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分配的比是隐藏的,要通过分析、计算才能求出,在分析问题时要多角度思考,从实际问题出发。

第四单元:圆

认识圆

1、 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上旋转

一周时,它的另一端就会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条封闭曲线叫做圆。圆通常用符号“⊙”表示。

2、等圆:两个半径相等的圆叫做等圆。等圆经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 3、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4、直径和半径的变化方向相同。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内,半径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直径也跟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半径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直径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例如: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直径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5、温馨提示: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才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同时半径和直径都是线段而不是直线。

6、圆的各部分名称: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7、圆的特征:(1)圆具有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2)在同圆或等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用字母表示是d=2r或r=d÷2 8、画圆的方法:(1)绕绳法;(2)实物画法;(3)工具画圆法。 9、用圆规画圆的方法:(1)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2)再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然后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圆的对称性

1、(1)圆的对称轴的画法:把圆的直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圆的对称轴。(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3)半圆只有一条对称轴。(4)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所以圆以圆心为旋转点旋转任意角度都与自身重合。

2、画给定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或关键线段,圆的关键点为圆心,关键线段为半径或直径。(2)画出关键点或关键线段的对应点和对应线段。(3)圆应以对应点为圆心,对应半径为半径画圆,圆以外图形应连结对应点和对应线段。

3、温馨提示:任何一个图形的对称轴都是一条直线,而不是线段,圆的对称轴也是直线。 4、温馨提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同的两个圆不能成轴对称。只有等圆才可能成轴对称。 5、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侧的部分完全相同,如果用此来表示,这两部分的比是1∶1。

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长叫做圆的周长,周长一般用字母“c”表示。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3.14)

3、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直径×圆周率或半径×2×圆周率。如果用字母表示:c=πd=2πr 4、(1)圆的周长的变化与该圆半径、直径的关系:○1如果圆的半径、直径扩大若干倍,它的周长也扩大若干倍,例如: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也扩大3倍。○2圆的半径、直径缩小到它原来的几分之几,周长也缩小到它原来的几分之几。例如:一个圆的半径缩小到原来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圆的周长也缩小到原来周长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两个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直径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周长之比。

5、半圆的周长指的是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c半圆=πr+d或c半圆=πr+2 r

6、圆周长的一半是把圆的周长平均分成两份,求一份的长度,圆周长的一半计算公式是:c周长的一半=πr或c周长的一半= r d÷2。

7、温馨提示:任何一个圆的圆周率都是固定不变的值,它不随圆的大小而变化。 8、温馨提示:任意一个半圆的周长都是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的长度。

9、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时,它的周长增加aπ;当半径增加a时,周长增加2aπ。反之,当周长增加时,用增加的具体数除以π就可以求出增加的直径;除以2π,求出增加的半径。

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用s表示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3、圆的面积的变化与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的关系:(1)如果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扩大若干倍,圆的面积就扩大该倍数的平方倍。例如:一个圆的半径扩大5倍,圆的面积就扩大52倍,即25倍。(2)圆的半径、直径、周长缩小到它原来的几分之一,面积就缩小到它原来的几分之一的平方。例如:一个圆的半径缩小到它原来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面积就缩小到原来面积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如果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1∶2,那么这两个圆的面积之比是:1∶4,即两个圆的面积之比是半径平方之比。

5、在计算过程中,要先计算r2,然后再计算和π相乘。

6、计算圆面积的技巧:○1中间过程不必求值:较复杂的求圆周长和圆面积的问题,有时借助求出中间数量,中间数量可以不必求具体的数值,而用式子代替,最后再用求比值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例

2

如:计算周长8厘米的圆的面积时:s=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1(cm2)。2π留到最后计算。一般的,计算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总会碰到圆周率“π”参与计算,如果按○

照一般的运算顺序,见到“π”就计算,不如把“π”留到最后取值计算,这样可以化繁为简,且不易出错。

7、温馨提示:在计算圆的面积时,不要把“r2”计算成r×2,r2是r×r。

8、求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开组合在一起的面积时,要先确定求每个规则图形面积所必备的条件(如圆就是半径,正方形就是边长),再依据公式列式计算。

9、当所求的阴影面积为不规则图形时,可以把图形进行分割、切拼,转化为规则几何图形,再求面积。

10、圆环各部分名称依次为外圆、内圆和环宽。外圆:圆环中较大的圆叫做外圆。内圆:圆环中较小的圆叫做内圆。环宽:环形的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之间的部分叫环宽。环宽=外圆半径一内圆半径。

22

11、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s环=πR-πr2=π(R- r2) 12、弧:圆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1)弧的读法:A、B两点之间的弧,读作“弧AB”。 (2)弧的写法:弧的

⌒ 符号是“⌒”,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3)弧的分类:大于圆周长一半的弧叫做优弧。小于圆周长一半的弧叫做劣弧。

13、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14、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15、(1)弧的一部分,知道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就能求出弧的长度,先用圆的周长除以3600,求出10圆心角的长度,再乘弧所对的圆心角度数,就求出了弧长。如果用L表示弧长,n表示圆心角的度数,弧长字母计算公式为L弧=2πr÷360×n (2)扇形的周长就是围成扇形的弧长加两条半径的长度。用c表示扇形周长,n表示扇形的圆心角,r是围成扇形的半径。扇形周长计算公式为:c扇=πr×n÷180+2r。

16、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扇=πr2n÷360=πr2÷360×n

17、温馨提示:要根据圆环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环形,在一个大圆内随意剪去一个小圆是不能形成圆环的。

18、温馨提示:任何一个圆环,已知内圆直径和环宽,求外圆直径时应加2个环宽;已知外圆直径和

环宽,求内圆直径,应减去2个环宽。而不是加、减一个环宽。

19、温馨提示:对于一些复杂的组合图形,要仔细观察,看清组合图形,通过分割、连线,可以恰当的变形,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根据容斥原理来解答。

第五单元: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2、(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千分数,千分数也叫千分率。与百分数一样,千分数也有千分号“?”。(2)百分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都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3)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1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带单位名称。○2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百分数不可以约分,而分数一般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3任何一个百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而分母是100的分数并不都具有百分数的意义。○4应用范围不同,百分数在生产和生活中,常用于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而分数常常在计算、测量中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

3、温馨提示:任何一个百分数都不能表示具体数量,不能带单位名称;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母是100的分数也不能用百分数表示。 4、温馨提示:“百分之”后面擞 都是分子,写百分数时要看清分子到底是多少,尤其是百分之一百、二百这样的分数。 5、(1)百分数进行相加减,把百分号前面的数相加减,百分号不变,也可以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2)比较百分数的大小,看百分号前面的数,前面的数大,这个百分数就大,前面的数小,这个百分数就小。

6、温馨提示:在单位“1”不统一,且没有给出具体数量时,不能判断哪个百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大小。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1、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2、温馨提示:(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而不是去掉小数点。(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去掉百分号后,不要忘记小数点必须向左移动两位,位数不够的要用“0”补足。 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乘这个数对应的百分数。

4、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1)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写成百分数的形式;(2)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5、温馨提示:(1)分数化成百分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在保留近似数时应用“≈”,在把近似数转化为百分数时应用“=”。 (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时,要看清楚分子是多少。任何一个整百、整千的百分数,化成分数时都能化成整数。

6、温馨提示: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看化成的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只需看分子个位上的数(小数除外)是多少,如果个位是1、3、7、9,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7、温馨提示:解答百分数问题时,可以按照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去思考,只是最后把结

搜索更多关于: 人教版 - 六年级数学上册重点总结 的文档
人教版 - 六年级数学上册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e9kh4kdvk7f1wk0kif8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