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车身焊接接头的特点以及车身结构设计时接头的搭边宽度和焊点布置等,焊点布置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在满足接头强度和技术要求条件下,尽量减小搭边宽度,以减轻结构重量。为保证焊点质量,对焊点中心离板边的最小尺寸要求,可参考表4-2。 表4-2 焊点中心到板边的最小距离
焊件厚度(mm) 1 2 3 4 6
焊点中心到板边最小距离(mm) 8 12 18 25 30
2.在实际车身制造中,由于设置焊装夹具的需要,对弯边接头的宽度(如图4-7)应保证a至少为20~25mm,其根部尺寸一般等于板厚。
3.焊点的距离应选择适当,在保证接头强度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
焊点距离应尽可能大些。因为在焊缝长度一定的范围内,焊点
布置越多,点距越小,分流越大,焊点熔核尺寸减小,反而降
低了焊缝强度。车身焊装的合理点距如表4-3所示。焊接大零
件或组合件时,点距可以适当加大,一般不小于35~40mm,
在 图4-7 弯边宽度
有些非受力的部位,则焊点的距离还可以加大到70~80mm。在
多点焊机上焊接,焊点之间的距离要求不小于50mm。 表4-3 车身焊装合理点距
一个焊件厚度(mm) 1 2 3 4 6
二层板焊接的最小点距(mm) 15 25 30 40 60
三层板焊接的最小点距(mm) 20 30 40 50 80
4.三层板焊接时,其点距比二层板焊接时要适当大些,如表4-3所示。考虑焊点强度的稳定性,尽可能少采用三层板的焊接结构。
焊点的合理布置并不能完全弥补由于产品结构本身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强度不足的缺陷。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必须在设计合理的产品结构基础上,来考虑焊点的合理布置。
五. 焊装工艺规程的编制
汽车车身焊装工艺过程是指各种零部件装配成组合件和分
总成,然后在进一步焊装成总成件的过程。指导这一过程的工艺性文件就称为焊装工艺规程。它是车身生产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包括要焊接的零部件名称,装配焊接顺序,装配焊接方法,质量要求,检验方法,焊点数量、布置等,有利于生产组织和管理工作。 1. 装配工艺方案
装配工艺方案是对车身产品焊装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作出原则性的规定。一般在立项时开始编制。其编制内容包括: (1)产品对象
总成件及零部件、组合件的数量、名称和结构。 (2)设备描述
确定产品分散装配焊接方法,所需工位总数,各工位焊接方法,上料方式,工装设备,工位间距,工位间的传输方式等。 (3)设计依据
产品生产纲领,工装设备定位精度,工作区大小,设备开工率,水、电、气参数,设计数据和图纸等。 (4)工艺方案
各工位上料顺序,焊点数量,工装夹具方式,焊接方法,作业方式,作业时间等。 (5)技术质量要求
工装设备技术制造、操作要求,焊接质量要求,产品尺寸要求,焊接设备要求等。
焊装工艺方案不仅在工艺原则上规定了工艺过程本身,同时也决定了生产组织和计划工作、厂房和车间的布置、各种设备和装备的配备,它直接影响到生产的周期、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它是各种设备和装备选购的技术依据。 2.工作工艺规程
工作工艺规程是装配工艺方案中每一个工序内容的详细具体说明,它是根据装配工艺方案进行编制的,也称工序卡。它规定了本工序各装配零件在夹具中的安装顺序、定位和焊接方法、焊接规范、时间定额、所用工具设备以及耗材等等。 如表4-4为一张典型的工序卡片。
第二节 焊装夹具的工艺方案设计
轿车车身是由上千个冲压件、近5000个焊点焊装成一个整体,每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在三维空间中依靠焊装夹具定位,零件与零件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车身。每一个零件的连接精度,都是由焊装夹具来保证,它直接影响到功能部件,如发动机、转向器、变速器等的安装精度和性能。重要的外形部件,如保险杠、车门、发动机盖、后箱盖、前后灯等的安装平顺性,都与车身焊装形位精度有直接的关系。
在进行焊装夹具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根据车身零件的形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