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具体形象、可供拍摄的画面镜头B排列组成镜头组,并说明组接的技巧C相应镜头组的解
说词D相应镜头组或段落的音乐与音响效果。 2.稿本格式有讲稿式与教案式文字稿本。
镜号 镜头的序号。由于摄录时常按时间地点方便而打乱次序来拍摄,所以应做好镜头号的
场记, 以方便编辑检索。
机号 摄像机编号。多机拍摄时,明确各摄像机的拍摄任务和要求,也方便于现场调度指挥
和编辑。
景别 系根据数学要求与视觉规律选定被摄体的取景范围,用摄像机代替学习者以不同的视觉和位置观察事物,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电视教材用得最多
是近景和特写。
技巧 包括各种拍摄技法:推、拉、摇、移、跟、甩、升降与虚实等,还包括画面组接的方
式:切变、淡变、划变、迭加、键控等。
画面 具体拍摄的内容,一般以文字来描述为摄像员提供形象性摄制依据,为此,也可以简
图来表明。
解说 与画面一样均来原自文学稿,但解说词的写作就更应显得严谨、精练、通俗易懂、妙
趣横生和紧扣画面,因为解说词就是画面配音时的旁白。
音乐 注明配乐的内容、起始位置,音乐对画面有时可起背景烘托和情绪渲染的作用,但作
为教学片应慎用。
效果 提供难以用言词表明的实际声响,富有真实感与表现力。
时间 标明镜头所占用的时间,主要以解说能正确地配合画面为准,一般控制在每秒2-3个
字为宜。 备注 记事用栏目。
4、
CAI课件的设计主要是哪些方面?(16分)
(一)教学策略设计
1、组织策略(微策略和宏策略)2、授递策略(提问策略、反馈策略、学生控制策略、助学策
略)
3、管理策略(学生管理策略、学习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策略、学习评定与奖励策略[包括独
立、竞争、合作机制 ])
(二)教学内容表示(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教学信息的媒体化呈现) 1、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线性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复合结构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应该服从于教学控制策略。一线性结构适用于计算机主控策略;树状分支结构可用于计算机主控策略,也可用于学生主控策略;语境网(超文本/超媒体式的网状结构)主要用于学生主控策略;语义网(复合结构)主要用于计算机-学生混交主动控制策略。
2、媒体设计
文本擅长表现复杂、抽象的概念和刻画对象的细节;
图形则擅长表达思想的轮廓以及趋向性信息(统计典型、饼式图、直方图); 运动图像可用于突出某个重点(如示警信息),还适合表现静态无法表现的动作信息;
动态视频则真实表现生活情景和事件;
语音能使信息突出,同时传达信息,音响有助于激发人的想象力,音乐有助于激发人的某种
情绪和氛围(但易疲劳、厌烦) 姿态具有较强的隐喻能力。
(三)人-机界面设计:表达元素:窗口、菜单、按钮、工具条、对话框、滚动条; 原则:一致性、适应性、清晰性、敏捷性、容错性、易学易用性、所见即所得。
5、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课堂播放教学呈现方法。(16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播放教学法(课堂播放(演播法、提示法)、远距离播放(广播法
和重放法)和程序教学法(操练与练习;个别指导;模拟;教学游戏;问题求解)
2002年浙师大教育技术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基图片: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在基本图形上边讲边添加文字或图形,引起学生的注意。 2、超文本结构:超文本是一种由节点和链组成的网状结构。节点、链、网络是定义超文本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如果网络中节点内不仅有文本,而且还包含有图形、动画、声音及它们的组合等多种信息,即用超文本技术来管理多媒体信息,这种系统则称为超媒体。 3、微格教学系统:微格教学系统包括主控室和微格教室两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微格教学系统应运而生,它是一个集微格教学、多媒体编辑、影视音像制作、多媒体
存储、视频点播、数字化现场直播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系统。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它是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应表明学生将能做些什么而非教师的行为,教学目标说明的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过程,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操
作和可测量。
5、引探教学法:指运用电教媒体提供典型的现象或过程,或者设有疑问或富于启发性的事
物与现象,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获得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简述题:(每题5分,共40分)
1、
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观点。
戴尔的“经验之塔”观点:美国视听教育家《视听教学法》认为经验有直接和间接,各种经
验大致可分为三类十个阶层:
1)做的经验:包括A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B设计的经验C参与演戏(通过亲身牟接触和实践
获得)
2)观察的经验:包括:D观摩示范E野外旅行F参观展览G电视与电视H广播、录音、照片、
幻灯(通过观察间接获得)
3)抽象的经验:包括I视觉符号J言语符号(通过抽象符号的媒体云获得)
主要观点:1)最低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向上越抽象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
象
3)教育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要向抽象普遍发展,形成概念。4)学校要应用好教育工具 5)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教具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经验之塔\理论是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于本世纪40年代提出的视听教育理论。
2、
简述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因。
(50年代起电化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爆炸和人口爆炸以及教育科技企业的
扩大)
1)心理原因(共同心愿:把书教好,把功课学好,于是寄托在电化教育) 2)物质的原因(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教学机器,为电教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3、简述画面推、拉、摇、移四种镜头运动技巧及其作用。
4、简述录像机与电视接收机的配接过程。
5、简述学习者发展的阶段特征。
1)幼儿期的基本特征(1-7岁):自我中心阶段转到后期的绝对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的倾向;认知方面正处于运算阶段,能进行初级的抽象,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以及其间的关系,但
知觉成分占优势,他们只能进行直觉思维。
2)儿童期的基本特征(6-12岁):运动能力可到游戏、体育劳作等活动,言语可依据语言作出假定和推理,道德判断逐步摆脱权威阶段,集体归属意识提高了;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能理解和运用二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
3)少年期的基本特征(12-15岁):性成熟的开始,道德判断上产生了公正观念,个人意识进
一步加强,认知处于能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阶段,能从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 6、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数据传送、资源共享、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易于进行分
布处理、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组织教学资源、形成教学方案;实施
学习评价
8、简述远距离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9分,共45分)
2、
谈教育技术过程的基本模式。
答:1、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代表性:五段教学法,主角是教育者,他是过程的控制者,特点是:在教育者的控制下,主要从书本中学习传授和接收的主要是教材中的知识信息;评价是:重视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重视了书本知
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代表性:从做中学,主角是学习者,他是过程的主要控制者,其特点是: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为学习的中心,从活动中学习;评价是:重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及其亲身经验,但忽视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系统知识的学习,使实
践脱离了理论的指导)
3、以问题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代表性:问题教学。主角可是学习者也可是教育者,看谁是整个过程的主要控制者,特点是:从研讨中学习;评价是:能启发人们进行探索,但
也有局限性,容易使学习缺乏系统性)
3、
论述CAI模式的选择考虑。
带客观主义倾向的CAI模式由于采取直接教学法,通过有较高的教学效率,不足:灌输法为
主,知识转化效果低,其教育的本质 是知识的继承;
带建构主义倾向的CAI模型由于强调学生主动式学习和学习的自行建构,其学习结果具有较好的转化效果,有助于能力的发展;但由于其采取发现式学习方式,学生认知效果低;
带个体主义倾向的CAI模式侧重于认知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带集体主义倾向的CAI模型比较强调情感领域与人际技能领域的学习价值。
认知/动作技能 OI类CAI模式 CI类CAI模式
效率/知识继承-----------------------------效果/能力发展
OC类CAI模式 CC类CAI模式 情感/人际技能
4、
论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课堂播放教学法。
答:该法是指教师在学校班级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学生通过接收加
工,掌握相应的适应和能力。呈现方法包括演播法、提示法、解说法和综合法。 演播法。是通过教师的演播,向学生呈现不同电教教材中的信息符号。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注意使用的电教设备、电教教材和电教室必须有质量保证,以使媒体中的信息符号能清晰地表现出来;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教学过程的发展规律,适时、适
量、有步骤地操纵教学信息的呈现。
提示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电教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予以必要的指点和引导。该法常用于演播前和演播过程中。其具体运用与作用为A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B通过提示,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掌握视听学习的
方法,有效地接收媒体中重要的信息
解说法。指教师边播放、边演示边进行相对应讲解和说明。 综合法。指的是电教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