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详解】根据“1978年”和联想的成长历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故选C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说法过分夸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联想公司的成长历程,没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排除B项;我国实现从低收入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
19.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 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 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答案】A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1929—193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发展下去”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点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29—1937年”,我们可以排除D项,时间不符。根据题干的指向“坚持下去”的原因,可知寻找的是有利原因,进而排除BC两项不利原因,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20.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做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的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该材料说明 A. 社会习俗的变化具有渐进性 B. 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民众思想观念没有任何改变 D. 生活变迁的特征是土洋并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可以看出仍然有部分群众保留旧习俗,说明社会习俗的变化具有渐进性,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所有人都发生同样的变化,故A正确;材料在中没有提到民主共和观念,
带发辫的原因是“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故排除B;大部分人习俗已经改变,说明大部分人思想已经发生变化,故排除C;材料中只提到了部分群众保留旧的习俗,没有涉及“洋”习俗,故排除D。
21.某国际组织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大洲建立自由贸易区。该国际组织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亚太经合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大洲建立自由贸易区”可知,该组织为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故选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不包含美国,排除A;世贸组织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B;亚太经合组织中美国并不占主导地位,不是美国战略构想的结果,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北美自由贸易区,学生根据其组织特征即可作出判断。
22.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 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C. 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 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但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排除A。BD仅仅是重农抑商政策消极影响的一个侧面,排除。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我国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
23.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他们(农民)屠宰的牝(pìn,雌性)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头、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
释最为合理的是
A.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B. 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C. 农民反抗余粮收集制的行为 D. 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为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出现了题中消极应对现象,故D项正确。苏联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题中没有反映工业化的信息,故A项错误。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主要在资本主义市场,并未在苏联出现,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为1919年至1921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24.元朝时期将工匠編入专门的“匠籍”,称作“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这一改革 A. 反映出君主集权统治的弱化 B. 表明政府不再倚重官营手工业 C.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D. 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元至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的人身限制,这使得工匠可以相对自由从事该行业,有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政府减少对工匠的人身限制不等于政府不倚重官营手工业,排除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选项C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25.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 ④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是宋代,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时期,②不符合题意;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是宋代之前,④错误;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①符合题意;此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商帮和晋商,③符合题意。故选C正确;A、B和D排除。
【点睛】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在商业方面,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货币——白银广泛流通、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26.下表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农民称谓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朝代 称谓
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出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可以看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对农民称呼的变化。故答案为A。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错误。农民的称谓看不出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C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经济地位,主要是政治地位,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内容来分析材
夏、商、西周 臣、人、众、野人 秦汉 夫、仆 魏晋 田客、部曲 宋元 佃客、庄客、农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