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政务公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政务公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行政管理竞争力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各级政府部门在政务公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推动了“高效、廉洁、务实”政府的建立,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诚信度。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务公开工作在各地各部门的开展不平衡,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把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今后政务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 存在的问题
1、该公开的不公开,对上欺骗对下蒙蔽。有些单位或部门钻国家政策的空子,骗取国家资金为部门或他人谋利益。比如前几年新闻媒体暴光的埠平骗取的扶贫资金的问题,还有其他地方以农业开发为由,骗取国家款项,使人民群众全然不晓,既得不到实惠,更谈不上监督。
2、重表面内容,轻实质问题。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够深,表面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内容公开少,甚至不公开。如在财务上,只公开几个大数据,不公开具体收入和支出项目,
在具体问题上遮遮掩掩,使人如雾里看花;二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表面上“公平、公正、公开”,实际上暗箱操作,比如工程招投标、职称评聘、干部提拔、公务员考试录用等 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
3、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一是平时不认真公开,上级来检查时就大忙一阵,过后一年半载不见翻新;二是公开资料管理不够规范,未装订成册、立卷归档,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无据可查,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制约功能。
4、公开形式单一,达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多数单位能够看到,广大群众的知晓率不高。
5、重简单公开,轻及时反馈。一 是没有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公开后没有及时听取群众意见;二是个别 单位或部门认为只要公开了就万事大吉,对群众提出的意见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或避重就轻。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讲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不足,指导帮助不够;二是一些干部的素质较差,法律意识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甚至个别人夹带私欲,在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方面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甚至持抵触排斥情绪;三是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不够强烈,对政府事务关注不够,参与意识关薄,参与层次低,参与人数少。客观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法律体系,政务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对违法政务公开制度的人
或部门将公开内容张贴在固定的公开栏上,个别人
和行为缺乏明确和强有力的责任追究体系。
二、 对策
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单是政府部门的事,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努力。因此,要使我国政务公开工作迈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作文章:
1、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2007年4月,国务院出台《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条例》,专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和利用行为。这是我国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政务公开工作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要使党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公开、透明”。全面贯彻落实好《条例》精神,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对于提高我国政府施政行为的透明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意义极为深远。对各级政府部门来说,今后不是想不想公开、愿不愿意公开的问题,而是如果不按《条例》要求,及时公开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就有可能违法违纪,就有可能被问责。推行政务公开已成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
2、规范政务公开,确保公开质量
一是建立政务公开组织领导和责任体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跟踪督察,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同时细化责任,把实施政务公开的工作标准、程序、目标、完成时限等逐级分解到岗位和个人。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政务公开栏、墙报、电子显示屏等众多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让干部群众及时、全面地了解公开的内容。三是公开内容要真实可信,不能搞明一套、暗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对内一套、对外一套,。对群众关心而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内容均应公开。不仅要公开办事依据、程序和结果,而是要公开办事机制和结果的由来,增强工作透明度,便于群众监督。四是公开时间必须灵活机动,经常性事项应常年公开,临时性事项应及时公开,保证公开内容的时效性,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五是在公开的落实上,要一丝不苟地兑现政务公开的内容,始终坚持怎么说就怎么办,在实施上扎扎实实, 对群众讲求信誉,以政务公开的实效性取信于民。六是建立公开的期限档案,将每次公开事项的对象、公开的形式、内容、期限、责任部门、监督小组的审核意见、领导小组的审批意见、群众的意见、监督小组落实反馈情况等整理归档,做到事前有审核把关、事中有征求意见、事后有调查反馈。
3、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政务公开把行政决策、行政过程、行政结果都清楚地展示在群众面前,对提高权力运行过程的透明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把政务公开工作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岗位责任制、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应把政务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