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主客体关系、内容和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了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对策主要是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明晰保障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对策
科学家钱学森曾无奈地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界之痛。中国学生大概是学习得最为刻苦的一群人,但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活技能等方面却是拿不上台面的。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呈现出了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因为相当长时间以来,中国所实行的教育模式比较强调理论、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不重视,学生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在象牙塔中死读书、读死书,脱离社会和实践,所以所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一种必备的能力——实践能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本文充分肯定实践的重要性,从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及其原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遇困境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浅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实践教学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在客观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党和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87年中共中央就已经倡导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高等教育计划,鼓励各高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之后,“98 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颁布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开展起来的。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两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教社科〔2008〕5号文件指出: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2]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推动作用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终于有所发展。
目前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绩,但仍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其主客体的关系、内容和结构、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实践教学深入、全面、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对于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重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新的形势下,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不够。许多高校仅仅从教学实际出发,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很多班级一起合上的大课堂,开展实践教学很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比如开展课堂辩论等活动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能参与讨论、发言的只是极少数学生。而各高校开展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实践活动,也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比如只有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与。第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尽管高校按教育部人力培养的要求,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并都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但不少高校在具体安排和组织上不规范、难以落实,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3]第三,实践教学组织不规范。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到了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组织上缺乏应有的规范、措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大纲、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第四,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面广、过程繁琐,这就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充足的经费是必要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以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校的资金投入情况的。第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要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持续并且有效地开展,就需要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支持。但就目前状况来看,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建立或并不健全,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规范的评价和标准,所以造成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大,这使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处在比较混乱的状态。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很长时间以来的教育方式都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传授方法,政治教育的模式所采取的灌输式,用单纯的知识传授来代替实践教学,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同。从现实的角度看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偏差。从学校角度来看,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对其重视不够。有部分高校把实践教学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只是当做理论课的补充,而且认为并没有必要投入专门的经费和人员;还有高校从根本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所以更加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部分教师仍把自身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间接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担心承担责任,对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不擅长,或者对意外情况的处理能力不够,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影响。从大学生的角度看,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自
身成才的重要性。从社会的角度看,有些企事业单位领导认为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只是图个新鲜,而对于自身单位的发展并没有作用,不愿支持大学生实践教学。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源不足。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还不足,难以对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有针对性和多元的指导;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经费短缺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三,相关机制不够健全。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不健全,而且,考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而考评方式单一也使学生很少關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最后,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实践教学有效实施。
相关推荐: